青岛如何应对海上溢油

   2007-05-22 大众日报郭炉 通讯员刘政、韩培亮

59

核心提示:山东省海事工作座谈会日前在青岛举行期间,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捐助1200万元,用于山东沿海船舶溢油应急能

  山东省海事工作座谈会日前在青岛举行期间,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捐助1200万元,用于山东沿海船舶溢油应急能力建设。青岛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严重的溢油事故,青岛港原油进口量连年保持全国第一,中海发展股份的捐款之举,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如何应对青岛海域突发油污事件的注意。特别是青岛将要举行奥运会帆船赛,如果奥帆赛海域周边突发油污事件,能否应急处理,确保海域清洁,更为青岛市民关切。
  溢油事故风险不可避免

  1983年,“东方大使”号油轮在胶州湾搁浅,溢油3343吨,230公里的海岸线受到影响,数万人历时9个多月才把沿岸油污基本清除,油污至今依稀可见。

  有关专家指出,2006年青岛港石油吞吐量已超过3800万吨,青岛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1000万吨大炼油项目也将促进海上石油运输持续增长,发生溢油事故的风险依然不可避免。统计分析表明,我国海上每运输3000万吨石油,就可能发生一起重大溢油事故。

  “石油吞吐量大、油船靠港多;船用油箱装有一两千吨燃料油的大型船日趋增多;船体不够坚固、容易引发事故的低标准船只还有相当比例;再加上青岛多雾的天气,使得海上溢油应急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山东海事局危防处处长李积军介绍,海事部门正在构建全方位的溢油监控预警系统,包括卫星遥感监控系统、飞机航空遥感系统、更先进的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建成后可以完全覆盖奥帆赛水域及相关敏感区域。

  百吨溢油可以处理

  奥帆赛水域附近,两船发生碰撞,一艘装有化学品的船只船舱起火,随时有爆炸可能。

  接到报警,专业救助船、堵漏船、消防船以及拖轮立即赶往出事海域实施救助。消防船向起火船喷水,避免化学品发生爆炸。潜水员潜到水下,寻找漏点堵漏。

  这是青岛进行的海陆空立体应急综合演习。“通过演习,可以检验青岛处理海上突发事件的能力。”青岛海事局危管防污处副处长吕安勤告诉记者,就溢油应急而言,青岛已经具备处理百吨海上溢油事故的能力。

  这得益于青岛实行船舶溢油应急能力登记备案制度,对应急资源进行的充分整合。据介绍,青岛现有油污水接收船舶8艘,是目前海上溢油应急的主要机动力量,其油污水储存能力达2300多吨;还有各种类型围油栏10000余米、小型收油设备近20台套和若干消油剂、吸油毡等;5家溢油应急器材生产厂家和销售代理商,平时储存了一批溢油应急器材,是青岛溢油事故应急所需器材的主要来源。

  虽然还没有专业的清油队伍和清油公司,但青岛港集团油港分公司、青岛船舶燃料供应公司、北海船厂等单位组建了兼职溢油应急队伍,形成青岛海上溢油应急行动的骨干力量。

  吕安勤表示,青岛市已经于2006年6月发布实施了《青岛市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事故应急指挥通讯系统,航运船舶和指挥中心之间可以实现无障碍通讯,加大了社会应急资源的协调配合力度。目前,还需要设立溢油应急基金,给配合应急行动船只偿付一些合理的清污费用,以鼓励其参与应急行动的积极性。

  筹建千吨溢油应急能力

  “青岛筹建千吨溢油应急能力的各项工作都在紧张推进。”李积军告诉记者,《青岛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建设战略研究报告》刚刚获得专家认可,相关各方对据此提出的建设方案也已达成共识。

  方案的核心就是筹建千吨溢油应急能力。“现在连一条大船的油箱都可以装载一两千吨的油,我们不能不未雨绸缪,尽快把溢油应急能力由百吨扩大到千吨。”

  可以快速清收海面上溢油的收油船,即所谓专业溢油应急船舶,是当前亟须配备的溢油应急设施。李积军表示,同时还需要若干海面溢油回收清除设备、器材,建立专业溢油应急队伍并实施24小时应急待命值班。

  方案预定目标是,主要风险区域发生溢油事故,应急力量要在1小时内达到现场,2小时内有效开展清污或防护行动;发生1000吨溢油事故后,能够在1周内将海上溢油基本清除,2周内将敏感岸线溢油基本清理完毕。

  初步匡算,实现方案需要过亿元投资。李积军告诉记者,这个方案将由地方政府、海事部门、相关企业一起投资建设。三方共同出资、共同受益。

  “届时,即使发生超过1000吨的溢油事故,我们将有能力进行初始应对,确保有时间争取国家、省和周边力量的支援。而重特大溢油事故,我们已经加入西北太平洋区域溢油应急合作项目,可以争取到国际援助。”李积军表示,该项目初步计划于2008年4月组织中、日、韩、俄四国在青岛附近海域进行联合演习,以巩固和加强海上溢油应急合作。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