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当美国汽油价格蹿升至每加仑2美元的高位时,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简称:欧佩克)随之采取行动,呼吁产油国增加石油产量以缓解这一紧张局面。
而如今,美国汽油均价已经超过了每加仑3.20美元,可欧佩克官员却表示他们认为没有必要提高石油产量。
欧佩克的新态度反映出石油生产商(进行石油的勘探及开采工作)和炼油商(将石油加工成汽油等燃料)在利益分配问题上存在的激烈矛盾。
近几年来,世界石油供应体系中的权力制衡发生了改变,炼油业不仅获得了更大的权力,他们的利润也比以往更加丰厚了。
这次,欧佩克表示,全球石油供应充裕。该组织成员国认为美国的汽油价格飞速攀升是炼油产能紧张、从欧洲的进口规模下降以及美国库存减少所造成的。
一名欧佩克高级官员周四表示,(原油)市场目前的供需状况十分理想。市场供应充足,库存也处于良好水平。他的这番话与沙特阿拉伯石油大臣纳伊米(Ali Naimi)本月早些时候在利雅得所做讲话相一致。
包括这名官员在内的欧佩克其他官员指出,他们不打算增加原油产量,因为这对压低汽油价格可能毫无用处。
欧佩克轮值主席、阿联酋石油大臣哈米利(Mohamed bin Dhaen Al Hamli)与欧佩克其他石油部长近日也表达过类似看法。该组织定于9月11日在维也纳召开会议正式讨论其石油产量问题。
欧佩克在产量问题上表现出的强硬立场反映出石油业近两年所发生的变化。2005年时,欧佩克官员(尤其是沙特方面)担心能源价格的飙升不仅将危害世界经济、引发政治摩擦,还将促使人们去开发替代能源。为了缓解能源市场的紧张情绪,欧佩克当时承诺提高产量。
2005年4月,当时的王储、如今的沙特国王阿卜杜勒(Abdullah)与美国总统布什(Bush)在得克萨斯州克劳福德举行会晤,阿卜杜勒煞费苦心地向布什详细说明了该国斥资500亿美元实行的增产计划。
在欧佩克的配合下,汽油价格稍后回落。美国国内的汽油价格也于当年春天出现回落,但到夏季来临之时却再次升高,在卡特里娜和丽塔飓风毁坏了墨西哥湾附近的生产和炼油设施,破坏了美国这个全球最大汽油市场上四分之一的炼油产能后,美国的汽油价格升至顶峰。
自那以后能源价格便一路攀升,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也持续增长。欧佩克还预计,虽然能源价格高企,但2007年全球经济增速在经过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仍将达到4.8%。
今年以来,纽约商品交易所(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原油价格已上涨了5.1%,但汽油价格则飙升了47%。
欧佩克成员国对最近数月美国炼油利润率的高涨颇感沮丧。近来,美国炼油厂每加工一桶原油所获得的税前利润已达到30美元左右,比新加坡炼油行业的利润高两倍多。
欧佩克官员表示,如果提高原油产量压低油价,美国汽油价格可能并不会相应下降,反而是炼油厂的利润进一步提高。也就是说,增产可能只会给炼油厂送钱,它自己的收入则因原油价格下降而受损。
炼油厂则反唇相讥,称汽油价格上涨主要是欧佩克的责任。美国石油研究所(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 )高级分析师里尤拉?道格(Rayola Dougher)表示,1月中旬以来每加仑汽油价格已上涨1美元左右,其中约有38美分要归因于欧佩克去年秋天减产导致的原油价格上扬。
她把剩余部分涨幅归因于汽油进口的减少和美国炼油厂的生产故障,发生这些故障正值炼油厂为夏季驾车季节屯积存货的时候。
需求强劲也推高了油价。美国汽车协会(AAA)的数据显示,上个月普通汽油的价格上涨37美分,达到了3.23美元/加仑。但美国人并没有把车留在车库里,虽然他们对油价高涨怨声载道。
美国汽油加工厂家不能满足本国的需求,14%的供应量需要进口。进口来源通常是欧洲。但是欧洲汽油供应也在吃紧,难以满足美国的愿望。
美国能源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迄今为止,美国汽油日需求量上升近1%,达到943.3万桶。同时,库存下降。5月18日,美国汽油库存为1.967亿桶,较上年同期减少1,180万桶,这背后部分原因是设备检修、停电及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炼油厂开工率不如去年,同时,也反映汽油进口不足。
欧佩克在去年秋天油价跌至每桶50美元后开始削减原油产量,导致油价迅速反弹。周四,纽约商交所原油期货收于每桶64.18美元,跌1.59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价格上涨12美分至每桶70.72美元。
今年夏天,原油和汽油可能会因尼日利亚等产油国供给中断、墨西哥湾飓风等多种因素继续上涨。美国很多炼油厂都位于墨西哥湾一带。
总部位于华盛顿的能源咨询机构PFC Energy分析师罗格?第旺(Roger Diwan)表示,估计汽油和原油价格今夏将创下新高。如果油价突破去年夏天每桶77美元的高位,达到80美元,欧佩克可能又会对后果惴惴不安。罗格?第旺说,油价创新高时欧佩克总是很担心。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