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的会下,刚结束四川天然气之旅的吴先生谈起四川的天然气大发现,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身为勘探专家的他认为,四川是国内目前上游油气勘探最热点地区,石油巨头中国石油(0857.HK)和中国石化(600028)已经在那个地区展开勘探开发竞赛,而主战场就是地下5000米深的天然气储气层。
业内人士估计,在中国石化去年取得海相深层天然气勘探的突破后,中国石油是下一阶段的领跑者。该公司已经在位于嘉陵江畔的仪陇县立山镇发现了龙岗气田,虽然具体的储量数字有待正式宣布,但储量规模应该是新的纪录,并成为下一个标杆。
随着各路勘探开发队伍进入四川,四川的天然气勘探已经进入最高潮,靠近大气田勘探开发的各乡镇的房价从去年以来已经上涨60%。
超越普光
在中国石油今年5月份宣布冀东大油田的发现后,龙岗气田这个被公司内部称为“一号工程”的大气田已经进入到正式宣布的倒计时。
去年4月份,在中国石化宣布在川东北发现普光大气田后,中国石油马上在该地区部署开钻龙岗气田第一口探井。这口探井只用了145天,就成功钻至6530米完钻,并获得了“重大勘探发现”,拉开了这个“一号工程”波澜壮阔的大幕。
根据中国石油勘探开发一体化的思路,该气田的先期开发已经开始,计划在2010年前生产天然气40亿立方米。
业内人士称,该大气田最终要公布的探明储量将轻松超越普光,至少达到5000亿立方米的规模。
中国石化的普光气田是在四川盆地迄今为止发现的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海相气田。该公司首次宣布探明储量时,该储量规模为2500亿立方米,经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审定,一年后截至2006年底,普光气田探明储量增加到了3560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竞赛没有到此为止。
中国石化透露,最近公司在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展开了勘探工作,又取得了新的发现,为公司天然气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业内人士认为,其中最有想象力的是和中国石油龙岗气田一县之隔的广元市苍溪县的元坝气田,有望接棒龙岗气田,成为再下一个阶段的领跑者。
和中国石油“一号工程”相对应,元坝气田的“元一井”列为中国石化的头号工程,公司计划在2008年2月底拿下“元一井”,储量也将大大超过普光气田。若能成功开发元坝气田,在川东北的气田开发中,中国石化将保持领先的位置。
或往南方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资源确定后,市场的配套将是下一步考虑的重点。
“由于以上海为首的长江三角洲天然气供应和消费基本平衡,以珠江三角洲为主的南方市场将最有可能成为新发现天然气的目的地,”这位人士说。
目前在国内沿海的三个主要经济区域中,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以多路国产天然气为主,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气供应也将形成多气源互补的格局,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的天然气供应最为薄弱,仅有数量不多的海上天然气和进口液化天然气。
在南方市场的开发上,中国石油目前正在计划西气东输二线的工程,这项工程计划把西亚的天然气输往广州,长度相当于从新疆到上海的西气东输管线的两倍,但目前所需的天然气资源量还没有落实。
根据广东省的规划,天然气将大大增加在一次性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十一五”期间,广东要建成贯穿珠三角主要城市、年供气能力1000万吨的天然气利用管网,珠三角城市居民天然气使用率达到50%;发展工业园区天然气冷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而在天然气源方面,广东表示要尽快落实“西气送粤”。
巨头合作当有可能
由于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在四川的天然气气田在距离上十分接近,业内人士认为双方存在下一步合作的基础。
“但这最终需要政府部门的推动,特别在修建管线上要避免重复建设,”这位人士说。
事实上,由于天然气特殊的商品性质,在发现上游的资源外还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修管线以及进行下游市场的开拓,石油巨头之间在天然气项目上早已经有合作。
在中国石油为主的西气东输管线中,中国石化就提供部分天然气资源。
但中海油与中石化最新的结盟为两巨头在四川天然气开发上是否可能合作打上问号。中海油与中石化日前签署了天然气业务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主要在中国南方天然气市场的天然气供应、储备和管道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此前双方在东海气田开发上已经有过合作。
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表示,与中国石化合作将集合两家公司的长处,因为中海油有能力进口天然气,而中国石化则在陆上有天然气发现。中石化有关人士说,中石化希望尽早、尽快地扩大天然气市场份额;中海油也一直想在陆地上有更大作为,因此中石化与中海油的合作其实已是默契在先。
业内人士认为,从中国石化普光气田和中海油进口液化天然气在上海地区的市场开发,到珠海和澳门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和市场开发,以及海外天然气气田的勘探开发合作,双方都有合作的空间。
2007年3月底,国土资源部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天然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4490亿立方米。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