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油气田企业来说,发展的希望看勘探,发展的基础看资源,发展的速度看开发,发展的动力看创新。地球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油气藏,发现新的油气藏,要创新,开发新的油气藏,也要创新,创新是油气勘探开发的原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是第一科技。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的15年间,长庆油田原油产量长期徘徊在100多万吨的水平。直到1994年,长庆油田的原油产量才达到196万吨,人们心目中的长庆油田是一个小油田。12年后,长庆油田油气当量超过1700万吨,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西部第一大油气田。
面对的是同一个鄂尔多斯盆地,同样的勘探对象、开发对象,古老的地层没有变,变化的是长庆自己。在精神上,长庆人坚定了能够战胜低渗透的决心和信心,重新认识了自己;在行动上,长庆人咬定低渗透,持续创新,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也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本报今天特别推出“科学发展在长庆”系列报道,旨在通过对一个个勘探开发案例的描述,反映长庆人坚持科学发展的精神风貌和丰硕成果。同时,期望这组报道也能给关心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专业人士以新的启迪。
鄂尔多斯盆地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始于19世纪70年代初。在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统一部署,整体解剖,展开勘探,重点突破,找到了以马岭油田、大水坑油田等为主的一些中小型油田。进入新世纪,长庆人以“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重新认识长庆低渗透、重新认识我们自己”为指导,“重翻老资料、重上老区、重上露头”,在长期的勘探开发中积累形成了具有长庆特色的低渗透油气田“六大油气勘探开发理论”、“四种油气田开发建设模式”、“十一项主体技术”、“十项技术政策”,并以此为动力,加大了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宁县—合水大型复合油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现的。
认识的变迁
2004年下半年,长庆油田开始对部署在宁县—合水一带20口探井的长6和长8储层实施压裂。到年底,在完试的14口井中,有12口井获工业油流。至此,宁县—合水长6和长8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一个大型复合油藏展现在人们面前。
然而,此前人们的研究认为,宁县—合水地区位于湖盆中心,长6—8主要为垂直湖岸线的三角洲前缘砂体和分散、孤立的小型浊积砂体,砂岩粒度细、物性相对较差,多年来未被列为石油勘探的重点区块和重点层系。20世纪90年代,长庆油田曾在这一地区进行了长6—8勘探,但未取得大的突破。
2003年以来,长庆油田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相研究,砂体形态刻画,寻找储层控制因素,分析油气富集规律,优选有利勘探目标。在“甩出去,打下去”的思想指导下,对以前曾经否定的区域或层系展开新的勘探,在这一勘探进程中,宁县—合水地区再次进入勘探家们的视野。
通过沉积相带、湖盆底形和已有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原有的认识被否定了。新的认识是,宁县—合水地区长6、长7为半深湖、深湖沉积,浊积砂体平行湖岸线沉积,具有厚度大,平面分布稳定,油藏成排、成带展布、规模大的特征。长8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成带连片展布,且物性相对较好,为有利储集层。这一认识被后来的钻探所证实,并对此后的石油预探发现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创新之河
近年来,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勘探程度的提高,油气勘探难度不断加大,表现在地下勘探对象越来越复杂,对勘探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资源品质总体变差,渗透率越来越低。在困难面前,长庆油田没有裹足不前,而是利用现代沉积理论,加深盆地层沉积体系研究,结合地震成果,精细刻画砂体展布形态,优选有利沉积相带;着重分析低渗储层背景下相对高渗区的形成机理,预测高渗有利区;针对生产中出现的主要地质问题,及时开展综合研究和动态分析,调整井位部署,确保勘探的整体效益,为长庆未来几年的增储上产提交规模储量。
在宁县—合水大型复合油藏的勘探过程中,长庆油田注重对相关学科新理论、新方法的积极引入、消化吸收和创新应用,效果显著。首先是利用现代沉积理论,进行各个主要目的层沉积体系研究,结合地震成果,精细刻画砂体展布形态,优选有利沉积相带。根据岩芯观察及分析化验资料提出了陇东地区浊积砂岩也可形成大型岩性油藏的观点,提出陇东长6、长7平行湖岸线沉积的浊积砂带的形成模式,在生产中得到了验证。其次是根据砂岩碎屑成分特征,确定了东北体系和西南体系(南部)的分区界限,着重分析低渗储层背景下相对高渗区的形成机理,预测高渗有利区。其三是在生产动态地质分析过程中,利用地震剖面精细解释的砂体前积等特点作为沉积相展布特征的参考。同时,在井位部署过程中,坚持地震与地质相结合。预探井的部署首先考虑是否有地震成果相佐证,根据地震常规剖面和反演剖面资料结合地质资料确定具体井位,提高了探井的勘探成功率。
在消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长庆油田结合2003年的勘探成果,优选有利勘探目标,进行井位部署,并紧密结合勘探生产,进行动态分析,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地质问题,为确保勘探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和发现新的亿吨级规模储量提供技术支撑。针对生产中出现的主要地质问题,及时开展综合研究和动态分析,调整井位部署,确保勘探的整体效益。
石油之河
通过地质研究,明确了宁县—合水地区主要的勘探层系为延长组长6—8油层组。同时,受砂岩成分、粒度和成岩作用的影响,长8物性条件较好,长6、长7较差,但在整体低渗的背景下存在相对高渗区,并对其高渗成因机理进行分析。长6、长7半深湖、深湖浊积体位于生烃中心,具有优先捕获油气的优势,是下一步石油预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受烃源岩条件、沉积相带、砂体展布形态等有利成藏条件控制,长6—8油藏具有成排、成带分布,具有相对高产的特征。
该认识应用于石油预探生产部署,成效显著。在展开勘探的当年,长庆油田就在宁县—合水地区完钻探井20口,完试14口井,12口井(长8油层7口、长6油层8口)获工业油流,探井成功率高,发现了长6、长8复合含油区,新增预测储量1.1978亿吨。
2004年以来,通过宁县—合水地区的钻探实践,不仅实现了预测储量的升级,还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地区的地质认识,发现虽然长6—8物性较差,但该区长6、长7沉积时位于深湖中心,接近生烃岩,因此长6—8油层组油源充足。在试油过程中,这一认识得到证实。探井或预探井产量相对较高,且不含水,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长庆油田通过加强该区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刻画砂体形态,加大了勘探工作量,成为勘探新领域、新层系的重点,为长庆未来几年的增储上产打下坚实的资源基础。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