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宣布,在渤海湾滩海地区发现储量规模达10亿吨的大油田———河北冀东南堡油田。这一发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据报道,南堡油田的发现,不仅给中国增加了10亿吨的石油储备,还使中国石油界在勘探理论认识和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
三明尤溪县中仙乡中仙村是一个偏僻的乡村,中国发现10亿吨石油的消息,在这个小山村炸开了锅———村民们都感到分外自豪,因为正是这个山村走出的学者池英柳和他的团队,为发现这个大油田提供了重要的勘探理论、方法等科研依据。
昨日,记者经多方联系,独家采访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后、教授级高工,国家973计划项目负责人———44岁的池英柳,以及他的亲戚。
发现10亿吨大油田
他提供理论和方法
发现10亿吨大油田后,有媒体说学者池英柳在理论、方法上的贡献功不可没。昨日,身在北京的池英柳在电话里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显得很谦虚:“其实也不是我个人的成就,这是团队的力量。”
池英柳说,随着石油开发的深入,构造油层的石油储量越来越少,现在石油勘探转向岩性地层油气储藏的勘探上。如今,岩性地层油气开发已占到了中石油的60%左右。但岩性地层油气具有很高的隐蔽性,有两个关键技术需要克服———陆相层序地层学技术工业化开发和三维地震技术。从1991年开始,他开始涉足这方面的研究。
据介绍,层序地层学技术是我国1985年从美国埃克森公司引进的,由于国外油气大都生于海相沉积盆地,其技术方法和使用参数与中国陆相盆地相差甚远,因而被引进的技术一直处于研发阶段,未能投入工业化应用。
池英柳加入这项工作之后,和其他科技人员一起,找到了层序地层学研究不能进入工业化应用的关键问题,于是他和项目组的同事一道,结合中国陆上油气藏的实际展开攻关,出版专著《陆相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一书,把这项国外技术,应用到中国陆上油气的勘探中。
2003年年底中石油科技年会上,中石油13个油田的高层齐聚北京,池英柳向大家推介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之后他还多次给这些油田的高层、技术员讲课。2004年1月,他获得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届“石油科技之星”称号。
近几年,池英柳研究的陆相层序地层学技术和方法及工业化应用程序,在我国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应用理论、方法和勘探发现渤海湾海滩地区10亿吨油田中,池英柳是骨干之一。
初中就开始拿奖学金
池英柳的家位于尤溪县中仙村,这是一个距离城关70多公里的小山村。这个村子里,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池英柳,大家都为他感到自豪,村民教育孩子,也都希望孩子成为池英柳式的人。池英柳的伯伯池蛟腾说,幼时的池英柳显得有点内向,当同龄人都在玩的时候,池英柳总是一个人默默在家读书,因此池英柳的功课特别好,初中开始就不断拿奖学金。
池蛟腾说,池英柳的家是个老祖屋,很多直系亲属住在一起,10年前,他的父母双双过世。恢复高考的1979年,他考上了江汉石油学院(现为长江大学)。
“他的父亲个子很小,力气也不是很大,家里很困难,除了种些田外,他也去挑担等赚钱贴补家用。”池蛟腾说,家里虽然穷,但为了给池英柳读书,家里以转让建房地基的方式筹了学费,此外,家里还积攒了一些盖房用的木头,为了凑学费,他父亲将这些木头卖给了学校,换钱当学费。
池英柳的父亲用一个杉木箱子装些农村孩子的土布衣,买了一双时髦的“解放鞋”,高高兴兴送儿子上学,在后来的四年间,他坚持挑松脂赚钱来供儿子的学费、生活费。
两双袜子穿8年
大学期间,池英柳很少外出,潜心苦读,唯一的志向就是勤奋学习,报答父母,报效祖国。他说,当时生活真的很苦,一年的生活费只有120元,春节无法回家,一年只能在暑假回一次家,来回花去80元的车费,他靠着剩下的40元,加上学校发的10多元的助学金,艰难地完成了学业。
他说,荆州(读大学的地方)冬天很冷,为买遮寒衣物,他花了2元钱买石油工人即将当垃圾扔掉的破棉衣工作服,平时当枕头,冷时当衣服穿。
大学时,他仅买过两双袜子,换洗着穿,度过了4年大学,大学毕业后,两双袜子又穿了4年。
1983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在华北油田工作了6年,1991年再次走进石油大学,用5年时间拿下了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求知欲极强的他再投到中国工程院胡见义院士门下,继续攻读博士后。
“他回到老家,都非常低调,不愿意去炫耀什么。”池蛟腾说,但他为人特别好,我上次给他打电话说,家里的祖屋准备要修一下,他一下子就寄回了好几千元。
池英柳获得过很多奖项,但他一直都很低调。他告诉记者,“好像有不少,特别是2005年、2006年获得不少,但具体是什么奖项,很多我自己都不大记得了。”
小山村素有苦读传统
升起“石油科技之星”的中仙村,素有励儿奋读的传统。明末清初,世代以农为生的中仙村民,省吃俭用,出资办私塾,集资盖“崇文轩”,为儿孙创造读书的条件。
在中仙村,还流传着许多老农民卖牛让儿上私塾,寡妇挑灯做女工伴儿夜读的感人故事。父母的鼓励,儿孙的勤奋,代代涌现了奋发上进的勤勉学子,也为海拔660多米偏僻山村的农民争得了荣光。
据介绍,中仙村在清代就有“兄弟文魁”、“书香鹊起”的题匾。上世纪50年代,中仙村走出了第一位博士池钟瀛,后来定居美国,成为世界十大科技名人,是国际科技界有影响的原子能“物理学家”。改革开放后,这个小山村已走出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博士共8人。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