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一天,北京上地的一家实验室里。
海玉将一瓶玉米秸、麦秸、稻草、草、木屑等混合物倒进一个装满了白色小球球和水的大容器中,对记者说这些是纤维素。“我们在反复试验,希望能找到一种成本更低的酶,以便将纤维素更有效地转化为化学燃料。”年轻的海玉供职于诺维信公司,她现在的头衔是这家公司的生物质转化生产燃料乙醇项目科学家。
跟记者说话间,混合纤维素已经迅速被均匀搅拌开,“最快3年吧,可以进入商业化运作。从目前情况来看,水耗、能耗、蒸汽耗指标还有很大的提高余地。到时候纤维素转化成生物燃料的技术难关一旦攻破,加上政府的支持政策,就可以在中国进入规模化运作,开始盈利。这个项目,我们的合作伙伴中粮集团已经在做前期的准备工作了。”“一旦技术优化成功,将开启中国乃至世界‘第二代燃料乙醇—纤维素乙醇’生产工艺的新纪元。”中粮集团一位相关负责人自信地表示。此前,中粮集团和诺维信公司签署了三年合约,在黑龙江投资5000万元,预计今年启动万吨级的纤维素工业示范装置。
在6月9日的“中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透露政府对于替代能源的最新政策动向:停止发展粮食乙醇和煤制油,坚持发展非粮乙醇。国务院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锭明在会议上也特别强调:中国发展燃料乙醇应重点推进“非粮”原料,推进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的产业化发展。
在这个框架下,发展非粮乙醇被视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找到了最合适的替代能源发展路径之一,曾经躁动一时的粮食乙醇燃料和煤制油等均遭遇寒冬。
粮食乙醇转换思路
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乙醇存在与人争粮问题,除了上述四家用粮食生产乙醇以外,政府将不得再批准新建项目。
“政府不会在继续发展粮食乙醇了,粮食涨价凸现了粮食乙醇与人争粮的问题,我们作为试点企业,也会逐渐向非粮乙醇方向转变。”6月9日,吉林燃料乙醇一人士告诉记者。
2004年,在国际石油价格不断高涨,而化石能源日益减少的大背景下,国家为了解决过剩陈化粮而开始上马燃料乙醇项目,并迅速将其大规模产业化,在黑龙江、吉林等9个省份实现了燃料乙醇汽油封闭运行。中粮集团、吉林燃料乙醇、河南天冠和安徽丰原是国家首批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4家定点企业除了河南天冠有部分乙醇的生产使用陈化小麦以外,目前全部以玉米作为乙醇生产原料。记者从国家发改委工业司了解到,2006年四家企业总产量在120万吨左右,2005年四企业用于乙醇生产的玉米总量为210万吨,占全国玉米消费总量的2%左右。
生物燃料乙醇被列入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称生物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将在2020年达到1000万吨。
政府的支持使得全国上下发展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建设燃料乙醇项目的热情空前高涨,到2006年12月,各地向国家发改委申报建设生物燃料乙醇的年产能已经超过了1000万吨。
两院院士、土壤学家石元春认为,中国的人均耕地只有0.11公顷,极其缺乏,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中国人均拥有粮食只有318公斤,只是美国的四分之一;第三,2005年中国经进口使用油籽2604万吨,食糖是103万吨。
针对这个国情,我国提出的原则应是中国燃料乙醇不争粮地,才可以持续发展。
据记者采访获悉,今年以来,在我国一些玉米主产区,玉米价格平均每吨约上涨了420元。国家发改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农民手中余粮可以根据市场价格浮动自由买卖;而随着玉米深加工工业产能的快速扩张,增长幅度超过玉米产量增长水平,客观上也刺激了玉米价格上涨。”他同时透露,国务院文件中明确规定,要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的盲目发展和出口,所以中国发展燃料乙醇,粮食乙醇不是方向。中央高层也已经明确,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乙醇存在与人争粮问题,除了上述四家用粮食生产乙醇以外,政府将不得再批准新建项目。而现有的四家,政府也将下发文件强调其逐步转入非粮替代能源。
“煤制油”受限
大型的煤制油项目,中国将只保留神华这一家,至于量是目前的100万吨还是继续扩大到500万吨,还将看其第一条生产线投产后是否成功。
中国开始尝试开发“煤变油”。2004年8月,中国第一个煤制油工业化装置在内蒙古开动建设,该项目由神华集团操刀。一时间,高油价刺激下,对“煤制油”的巨大商机的预测,让有煤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纷纷谋划上马“煤制油”项目。
“目前全国计划上马的”煤制油“项目已接近上万亿吨”。6月11日,国家发改委一位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但国务院领导人在6月7日召开的一次可再生能源的会议上,已经明确表示将停建”煤制油“项目,这也是高层领导对饱受争议的”煤制油“的最新定调。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号称掌握了“煤制油”关键技术的神华集团,生产1吨油平均需要耗费4吨煤。“这是以更多的化石能源来换取更少的化石能源,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而且,煤变油耗水量大,还会严重污染环境。投资也不菲,据初步统计,每1万吨的煤制油项目,平均要有1个亿的投资。这个投资额太巨大了。”发改委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但在他看来,政府还是希望能够掌握煤制油的关键技术,因此会支持一家大型的煤制油企业,一方面向世界证明中国有这个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也防备以应付突如其来的能源危机。
目前,国家正式批准的共有三家“煤制油”示范项目,实施主体分别为神华集团、兖矿集团和潞安集团。兖矿的100万吨煤制油项目仍处前期调研试验阶段,而潞安煤矿的煤制油项目只有16万吨,量很小。但神华煤制油项目第一条生产线—————100万吨煤制油项目已经投入达100多亿元,并预计将在2008年投产。
发改委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大型的煤制油项目,中国将只保留神华这一家,至于量是目前的100万吨还是继续扩大到500万吨,还将看其第一条生产线投产后是否成功,而目前其一期工程还处于试验阶段。
未来方向之一
从长远看,植物纤维有望成为乙醇生产的战略资源。但技术问题将是一个难题,距离商业化生产还有一段距离。
今年6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其中指出发展可再生能源“不得占用耕地,不得大量消耗粮食,不得破坏生态环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专家指出,这“三不得”原则进一步指明了未来燃料乙醇发展的方向。生物燃料乙醇生产作为国家战略性举措,在“十一五”期间将坚持“因地制宜,非粮为主”,重点支持以薯类、甜高粱及纤维资源等非粮产业发展。
“中国燃料乙醇的发展,就是要‘试之粮,发之非粮。’石元春院士说。”中国近中期发展的原料基本上就是,薯类即木薯、红薯,红高粱。“中粮集团早已经掌握了最新的政策动向,在广西建设了以木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基地,产能是20万吨,目前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并已经正式开工,将成为第一家木薯燃料乙醇生产厂家。与此同时,中粮集团还与广西轻工业科研院合作进行甜高粱液态发酵实验,采取类似甘蔗糖蜜发酵生产乙醇工艺。清华大学能源专家李十中认为,对于薯类,现在主要是改进技术,解决污水处理方式。另外在种植方面需要提高产量和利用荒地。目前我国大约有1000万吨薯类生产潜力。在”十一五“期间可以形成200万吨的燃料乙醇供应能力;至于甜高粱,这种作物耐干旱,可以生长在盐碱地,北方的13省区有1.43亿亩的盐碱地,种植潜力比较大,生产潜力可达到2000万吨。
而在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熊必琳看来,薯类和甜高粱仍然只是燃料乙醇的过渡产品,长远来看还是要依赖农业废弃物,也就是秸秆等纤维素制造燃料乙醇。因此从长远看,植物纤维有望成为乙醇生产的战略资源。但技术问题将是一个难题,距离商业化生产还有一段距离。
-相关
纤维素乙醇有望获财税支持
“纤维素乙醇的技术优化要在多长时期内得到解决,目前仍是世界性的难题,关键在于酶的技术和如何降低生产成本。美国提出5年左右解决这一难题,中国目前也在搞实验,这将是一场中美较量。除了技术以外,中国的优势还在于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足够多的纤维素资源。”国家发改委一位负责人这么评价。
2006年,中粮集团和世界上最大的酶制剂公司诺维信公司在黑龙江投资设厂,联合开展玉米秸秆制造燃料乙醇的工业化试验。“谁掌握了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谁就能在未来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占据制高点。”诺维信公司总裁李斯阁告诉记者,他透露,纤维素乙醇是目前诺维信公司的最大研发项目,研发中心就设在中国,但该公司的全球实验室有100多研发人员都在为此项目服务。
诺维信公司研发的新型酶制剂能将植物中的纤维素分解成可发酵糖并进一步转化为乙醇,其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将带来燃料乙醇生产原料和转化技术的根本性变革。
李斯阁认为,纤维素乙醇有望在三至五年内实现商业化生产。届时,将成就全世界第一家纤维素乙醇生产企业。在他看来,中国完全有能力战胜竞争对手美国,因为中国有丰富的农业剩余物的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而国内三大石油巨头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石化科技开发部化纤处处长庄毅表示,中石化比较看好这个行业,但是,他表示:“纤维素乙醇是一个方向,但是它不可能成为主流能源,抛开技术难点,它的转化成本即使被降低,仍将是高昂的,这必须有政府的补贴进去。”庄毅告诉记者,中石化与中粮的合作正是中粮在广西的非粮乙醇项目,木薯燃料乙醇是近期有发展潜力的原料,中石化在这个项目中,持股20%。
“发展生物能源是要面临高成本制约的,直接成本很高。据说诺维信单是一个纤维素转化燃料乙醇的工业化试验研究室就投入了200万元,中粮的前期投入成本也很大,政府正在计划建立成本分摊机制,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可能会效仿国外的做法,对其免征生态税。”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孙志在“中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透露,他同时表示,财政部还将建立财税政策保障体制,其中包括风险基金制度和弹性亏损补贴;原料基地补助;非粮示范补助和税收优惠。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