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管道搭建能源大通道

   2007-07-05 中国油气管道网中国油气管道网

38

核心提示: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 程包括 原油、成品油两条同沟敷设的大口径管线和若干站、库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

   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 程包括 原油、成品油两条同沟敷设的大口径管线和若干站、库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2005 年 3 月,西部管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06 年 9 月先期取得了同沟敷设的成品油管道投产一次成功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原油主管道也于同期建成。 2007 年 6 月底,西部原油管道具备投产条件,预计 8 月初油头可到达兰州末站。 

  该工程投资近 150 亿元,是目前国内运输距离最长、设计压力最高、设计输量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参建队伍最多的输油管 道之一 。管道西起新疆乌鲁木齐市,东至甘肃省兰州市,整个工程新建管道总长近 4000 公里,原油管道干线设计输量 2000 万吨 / 年,成品油管道干线设计输量 1000 万吨 / 年。西部管道全线共设 2 个首站、 2 个末站和 9 座中间站,全线新建储罐容量达 90 余万立方米。 

工程组织 

  承担西部管道项目建设业主职能的,是成立于 2004 年 8 月 26 日的中国石油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部管道公司)。 

  西部管道工程建设采用了 EPC 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作为西部管道工程建设 EPC 总承包商,按照工程建设的总体部署,以其丰富的管道建设经验,发挥工程建设主体作用,组织中国石油系统内 30 多家设计、制管、防腐、物资储运和 19 家施工单位以及部分社会力量承担起了施工图设计、采办、施工等各项工作。 

  以北京兴 油工程 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为基础组建的工程监理总部,作为业主的延伸,在授权和合同范围内,代表业主对项目建设的设计、采办、施工等方面的质量、进度、 HSE 进行全面管理、监督协调和控制,对工程进行全程监理和目标管理。 

  先后参与西部管道建设的中国石油系统内的科研、设计、施工、采办、监理、检测等各个专业的队伍达 60 多家、上万名职工,另外还有 40 多家社会专业队伍、超过 6000 人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了这项工程建设中,同时先后有多家为工程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供应的国外机构及厂商。 
工程管理 

  西部管道建设采用了一个新的模式—— EPC 管理模式。 EPC 管理模式在大型长输管道工程建设中采用,还是第一次。在这一模式下,西部管道公司建立了完整科学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 

  西部管道公司对信息化建设给予了足够重视,提出了建设真正“数字化管道”的目标。为了保证 EPC 项目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转,在西部管道工程建设过程中,公司把以项目组为决策管理中心、以 EPC 项目部为调度指挥控制中心信息、以监理总部为工程要素管理控制中心的三个关键点搭建在统一的西部管道工程建设信息平台上,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实现了各负其责,信息共享。 

  另外,在 EPC 模式下,在大力推进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同时,西部管道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工委在工程建设中的政治保障作用,把科学管理和中国石油优良传统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工程建设。 

技术特点

  在新技术应用方面走在了国内已建管道的前面,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一是双管并行敷设和原油成品油管道合并建站取得成功。二是密闭顺序输送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成效。三是航空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成功应用。西部管道采用了航空数字摄影技术。四是管道完整性管理及数字化管道建设成绩斐然。五是在采用 SCADA 系统自动控制方式,实现了在调度控制中心对全线进行监控、调度和管理,实现了管道运行“有人值守,无人操作”,有效地保证了管道的安全、可靠、平稳、高效运行。 

  除此以外,在山体、河流等复杂工 况 条件下的施工技术等方面,首次采用定向 钻施工 工艺成功穿越大型山体,填补了国内管道建设的空白。在质量控制方面,创造了中国管道建设史上的新记录:全线主管线焊接质量一次合格率平均达到 98% 以上;站场焊接质量一次合格率始终保持在 97% 以上。 

社会责任 

  这条管道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强大的拉动作用,无疑,中东部地区也将从中受益。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参建单位团结一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石油“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认真履行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切实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耕地,为当地老百姓做了许多有益的实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作出 了较大贡献,实现了“建一项工程,创一个品牌,树一座丰碑”的目标,以实际行动为中国石油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实现了企业与地方共赢。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