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能源成本考验

   2007-08-30 中国经济网李雁争

66

核心提示:一条由中国、俄罗斯、韩国和日本共同开发的海陆联运定期航线将于年内开通。新航线自吉林省珲春市经俄罗斯扎

一条由中国、俄罗斯、韩国和日本共同开发的海陆联运定期航线将于年内开通。新航线自吉林省珲春市经俄罗斯扎鲁比诺港和韩国的束草到达日本新潟,全长约八百海里。这将是世界上唯一连接中俄韩环日本海跨国陆海联运航线。通航后,这条“黄金水道”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东北亚以及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

  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早有国外经济学家预言,2030年,中国的综合实力将超过日本。对于这个预言,专家认为,仅从目前严峻的国际能源供应形势来看,这个估计过于乐观。资源成本上升,以及因此导致的连锁反应,都将成为中国在未来23年必须面对的冷酷考验。

  2030年中国或超过日本

  今年5月,“欧元之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在《全球化时代中的世界经济改革》报告中预言,2030年,中国的综合实力将超过日本。到2060年,中国的GDP将超过欧洲。他分析说,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最近4年中国的GDP更连续呈现两位数的增长。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得益于稳定的政治格局和利率政策、较高的储蓄利率、丰富的人力资源、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引发的出口需求的激增。

  而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教授林毅夫则在更早的时间预测,“中国将在2030年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强的经济体!”他说,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将相当于美国人均收入的20%,中国人口是美国的五倍,中国的经济规模就跟美国一样大了,假设货币升值的话,中国的经济规模很可能是美国的1.5倍到2倍。

  他认为,无论从宏观经济发展史还是近年经济发展的微观数据来看,中国都具备跻身经济强国最前列的实力,中国经济已摸索到一条复兴的道路,很可能在未来20年、3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继续保持7%~10%的增长。

  成本上升阻碍经济发展

  对于经济学家的乐观预期,一石油公司高管表示,这些预测首先要建立在能源成本固定不变的基础上。

  仅以蒙代尔眼中可以被超越的日本为例,经历过三次石油危机,该国在能源替代战略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从2000年起,日本太阳能发电量一直居世界首位,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为64万千瓦,占世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的50%,并计划到2010年达到482万千瓦,增加约7倍;日本的风力发电量居世界第三位。有关方面预计,到2010年,日本的风力发电可能将达到200万千瓦。

  但是,由于配套政策不到位,中国的太阳能、风能还远远没有形成产业。IEA的报告认为,随着中国石油需求的增长,到2030年中国原油进口将从现在的每天300万桶增长至1200万桶,对外依存度达到80%。此外,由于技术含量高,日本的能源使用效率也高于中国。

  国家信息中心牛犁表示,以上差距说明,如果油价在未来几年持续上升,中国超越对手的时间很可能会推迟。

  而据国资委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423家国有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快速增长,实现利润在高位上继续攀升,达到5558.5亿元,景气度指数达83.11%,是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对此,专家认为,以上成绩部分受益于上半年原油价格同比下降,这恰恰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一旦原油价格上涨,国有重点企业的利润增速会受到负面影响。

  资源短缺促使粮价上涨

  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民营和外资企业在过去30年中的成绩更多得益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但是,这一优势可能在2030年前消失,而且,它到来的时间会比我们预期的更早。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表示,伴随着粮食价格上涨,劳动力资源涨价的潮流已经悄然到来。而在经济发展史上,亚洲另外两个重要经济体——日本和韩国也都有过这样的阶段。随着粮食价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开始全面上升。

  而本轮粮食价格上涨与石油资源短缺密不可分。由于很多国家在汽油内添加乙醇,把大量玉米用来生产生物燃料乙醇。原本种植大豆、小麦的土地转而种植玉米,植物燃料用于发电,势必造成大豆、小麦价格上升,而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饲料价格上涨,接着导致鸡和猪肉价格上涨。此外,原油价格所导致化肥、尿素等农资成本上升,也进一步推动粮食涨价。

  据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石油天然气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在最新发布的预测报告中称,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位徘徊的情况起码会持续到2012年。如此看来,随着油价、粮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通道才刚刚打开。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