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向驱激活死油区

   2007-09-06 世界石油网世界石油网

47

核心提示:  提高剩余油动用效果 降低产出油密度黏度   聚合物驱油是目前三次采油技术中日趋完善的提高采收率技术

    提高剩余油动用效果 降低产出油密度黏度  

  聚合物驱油是目前三次采油技术中日趋完善的提高采收率技术。

  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注聚区注采动态分析表明,由于长期受注入水冲刷,油井与注聚井注采直接对应的地层存在大孔道,有的井区大孔道非常突出,注入的聚合物驱替流体沿大孔道窜流严重,油井见聚浓度高,有的井见聚浓度高达1500毫克/升,几乎与注入的聚合物浓度相同。

  聚合物从注聚井注入后,瞬时即从油井采出,聚合物滞留地层时间短,聚合物驱替流体波及体积小,造成聚合物无效循环,聚合物驱油效果不理想,明显影响注聚开发效果。

  因此,在注聚井与斜向对应的油井对角线中心区域存在1/2以上的驱替“盲区”(即“死油区”),还有大量剩余油滞留地下采不出来,平面上剩余油动用状况不均匀,动用效果差,没有达到应有的提高采收率的效果。

  技术人员分析认为,为解决平面上剩余油动用状况不均匀的问题,应通过改变聚合物驱油方向,使聚合物发生绕流,提高驱油盲区的剩余油潜力,为此,提出了“斜向驱”理论。

  所谓斜向驱就是通过提高与油井直接对应的注聚井注入量,同排相邻注聚井关井或大幅度降低注入量;对窜聚严重的油井计划关井或大幅度降液,提高斜向对应油井生产参数提液,从而达到提高平面上剩余油动用效果的目的。

  实施斜向驱,由于与油井直接对应的注聚井注入量提高,注入的聚合物驱替流体本来通过大孔道向直接对应的油井驱替,但由于该窜聚油井已关井或大幅度降液,且同排相邻注聚井已关井或大幅度降低了注入量,则驱替流体不再驱向直接对应的油井,迫使驱替流体改变或彻底改变原来的驱替方向,不再沿大孔道窜流。聚合物发生绕流,被迫改变驱油方向,斜向朝间接对应的油井驱替,即沿该注聚井与斜向对应油井对角线方向驱替,使原来长期不受波及的死油得到动用,聚合物波及体积有了很大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剩余油动用效果的目的。

  由于实施斜向驱试验需要关井,影响一定产量,具有一定风险,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技术人员选取了4个存在大孔道的注采井组分两个阶段进行试验:提高2口与注聚井斜向对应的油井生产参数进行提液,2口窜聚油井关井;提高2口与油井直接对应的井的注入量,降低1口井注入量,关闭1口与油井之间有特大孔道的井。井组试验于去年9月在孤东二区注聚区开始实施,经过4个月的试验,日增油37.1吨。

  到今年2月,孤东采油厂在试验取得明显增油降水效果的基础上,又在两个井组上试验,到6月份注聚区先后有8口油井增油明显,最高时日增油56.9吨,累计增油9889吨,注聚开发效果有了明显改善。

  实施斜向驱后,与注聚井斜向对应的油井见聚浓度提高,与注聚井直接对应的油井见聚浓度下降,而油井平均见聚浓度由原来的210毫克/升下降到90毫克/升,减少了聚合物的无效窜流。8口受效油井平均矿化度由7530毫克/升上升到7628毫克/升,产出原油密度由0.9829克/立方厘米下降到0.9685克/立方厘米,原油黏度由1849毫帕·秒下降到1648毫帕·秒,表明聚合物发生绕流,驱出了原来不能驱出的“死油”和地层水,使产出水矿化度提高,充分说明实施斜向驱可较好地提高平面上死油区的剩余油动用效果。

  现场试验表明,对有大孔道的地层实施斜向驱,是迄今为止在该类注聚区提高剩余油动用效果的有益探索和重大技术创新,理论上完全可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丰富了聚合物驱油理论,具有进一步研究、推广价值。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