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指出:“石油勘探工作应当从战略方面考虑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选择突击方向,不是十个指头一般齐……”他明确指出,要在松辽、华北、东北、四川、鄂尔多斯地区多做些工作。
邓小平的这次谈话,大大加速了我国石油勘探东移的进程,对中国石油工业大发展和实现质的飞跃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961年7月23日,大庆。
井架林立,钻机轰鸣,到处是石油工人穿梭忙碌的身影。
这个原名叫大同镇的地方,自从两年前第一口油井喷涌出油流以来,就如春天的竹子一样,一天一个样地拔节飞长。
看着这一切,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让这位雄才大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很久没有这么舒心地笑了。
他问康世恩:“现在能确定下来的储量有多少?”
康世恩回答:“7亿吨是肯定了,可能还会扩大。”
“好!你们要搞到10亿吨,有了10亿吨,一年就可以生产3000万吨了。”
3000万吨石油,对于一个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的国家来说,份量不言而喻。
行走在这片充满生机的黑土地上,邓小平一次又一次发出欣慰的笑声。这是他第一次来大庆。他敏感地意识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将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折。
大庆发现之快、储量之大,有些出乎他的意料。然而三年前,当他伸出十个指头,要求石油勘探选择突击方向,不要“十个指头一般齐”时,这个伟大的进程就不可阻挡地开始了。
这位后来的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以他独特的石油工业发展观,拉开了中国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帷幕。石油战略东移
1958年2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
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听取石油部部长李聚奎、勘探司司长唐克以及翟光明、王纲道的工作汇报。
李聚奎身上的压力太大了。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他工业部门都超额完成,惟一没有完成任务的,就是石油工业部。
在“一五”计划里,1957年原油产量应达到201.2万吨,实际只生产了145.7万吨。全国石油消费总量中,国产油只占38%,进口油达到62%。为了保证供应,1957年进口石油就花掉了1.34亿美元,占国家进口用汇总额的70%。
新生的人民民主共和国,深受石油短缺之困。石油工业的道路应该怎么走?中国到底有没有大油田?石油人在思考,主管石油工业的邓小平也在思考。
当时,主流地质学认为:海相沉积地层孕育大油田,陆相沉积盆地不易生油。而中国的地质情况正符合难以形成大油田的条件。“中国贫油论”断定:中国“石油之储藏不丰,似可断言也。”
而另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是,当时的石油勘探主要在西部地区,已经建成的玉门、克拉玛依等几个规模不大的油田,偏居西北一隅,石油受运输条件限制很难运出来。而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除了几个人造油厂外,没有油田。
偌大的中国难道就没有一个大油田?在广阔的东部地区,能不能找到石油?邓小平问计于中国的地质学家。
地质专家谢家荣认为,从大地构造角度来预测将来探矿方向,华北、松辽平原下面,可能有石油蕴藏。松辽平原应划为含油希望很大的地区,大平原下有发现大量油气矿床的希望。
地质专家李四光也认为,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的摸底工作是值得进行的。
专家们的科学论证,让邓小平逐渐把关注点转向石油勘探的战略重点和战略布局上来:石油战略必须东移!
当唐克汇报到石油勘探部署时,邓小平说:“石油勘探工作,应当从战略方面来考虑问题,战略、战役、战术总是三者结合的。把真正有希望的地方,如东北、苏北和四川这三块搞出来,就很好。对这些地方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地质上创造一个打井的基础,可以三年搞成,也可以五年搞成,应该提一个方案出来。”
他特别强调:“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东北地区能够找出油来,就很好。把钱花在什么地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总的来说,第一个问题是选择突破方向,不要十个指头一般齐。”
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余秋里后来评价,邓小平的这次讲话,从战略的高度,阐明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道路,明确了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
石油部迅速行动起来。9天后,东北、华北、鄂尔多斯、贵州4个石油勘探处成立。随着形势的发展,两个月后又组建了松辽、华北石油勘探局,具有历史意义的石油工业战略东移拉开序幕。在短短几个月里,32支勘探队挺进松辽盆地,点燃了荒原上希望的篝火。大庆油田诞生
1959年9月26日,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松基三井喜获工业油流,大庆油田诞生了!
大庆油田的投产,改变了中国石油供应短缺的局面。1963年11月27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方面所需要的石油,过去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品种上,都已经基本自给。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随着大庆油田发现的喜讯,在广阔的中国东部地区,一个个油田相继被发现,并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坚实的支撑。
1962年深秋的一天深夜,石油部办公楼里,两位部领导相对而坐,愁眉紧锁。
他们面前的一份报告,是准备向国务院要建设经费的。正在筹建中的大庆炼油厂,建设经费出现了一个巨大缺口。
余秋里部长刚刚在中央开完7000人会议回来。他问李人俊副部长:“按照你的算法,最少得多少?”
李人俊说:“最少还差5000万。”
余秋里皱着眉头,担忧地说:“这个时候,别说5000万,就是50万恐怕也不会批啊!”
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其后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让中国经济进入严重衰退期。维持生活支出成为第一需要,建设项目被迫纷纷下马。
正在筹建中的大庆炼油厂,难道就这样停下来吗?两位部长深为担忧。
果然,《关于炼油厂一期工程急需增加投资的报告》上报到国务院后,他们没有听到下文。
彭真与余秋里商量:“好好准备个材料,我们一起去向邓小平同志汇报。”
邓小平看着报告上的数字说:“还不止5000万嘛!”
李人俊副部长忐忑不安地回答:“是5115万!”
“不就是5000万嘛!全国在下马,该下的硬是要下。但你们的这个石油工程很有来头,化纤塑料,该上的硬是要上!”
在国家经济形势不利的情况下,邓小平同志一笔批下5000万元,使大庆炼油厂一期工程得以兴建。
投产后的大庆炼油厂,迅速改变了当时中国油品短缺的局面,为其后调整巩固的中国经济,提供了最需要的工业支持。发展石油化工产品
伟人的思考总是超越时代的。1958年和1965年,邓小平曾两次考察四川气矿。在为自己的家乡终于有了油气田而高兴不已的同时,他思考着中国天然气工业的未来。
1958年2月,在四川石油勘探局川南矿区,邓小平踏着泥泞的小路,兴致勃勃地察看黄五井的天然气放喷情况。见到取暖用的天然气炉,他边看燃烧情况边说,天然气能生产化肥,化肥又能增产粮食;还可用来发电,可作多种化工原料。他语重心长地勉励大家,多打井,多产油气,为国家建设多作贡献。
1965年11月,他再次考察家乡的天然气生产情况。来到川西南威远气矿的威基二井,他登上山坡观看气井放喷。当巨大的气流喷出井口,喷出一条长达50多米的熊熊“火龙”时,他高兴地说:“多打一个大气田,国家的经济就会更好一些。”
两次考察天然气生产,使他对石油天然气发展有了更多的认识。他说:“对天然气的利用,过去许多人都不大知道。石油部和化工部都要研究,提出一套利用的办法。如何利用四川的天然气,能不能搞一个年产5000吨到10000吨的氮肥厂,或者能不能从天然气中搞塑料,建一个年产1000吨的厂子试验。事情就是要去做,空喊是搞不起来的。”
几十年后,当“石油末日论”甚嚣尘上、天然气被视为21世纪的能源主角时,重读这段话,更能体会其中的意味深长。
几十年后,当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强劲崛起,有20多种石油化工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时,中国也沿着他指引的方向迎来历史性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现实期望。邓小平情系石油人
邓小平一生中考察过多个油气田,他到过四川、来过大港,去过玉门,与石油工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对大庆油田,他更是关爱有加,前后三次考察。每次除了详细考察生产情况,他还不厌其烦地询问石油人的生活,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
1961年7月,邓小平第一次到大庆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前线,看着忙碌的石油工人,他问得最多的是职工生活。
他十分关切地问:“现在职工生活如何?一个月伙食费多少钱?”
康世恩回答:“过去一个工人平均一个月十三四块钱就够了。最近来了一批进口面粉,每斤3角2分钱,这样花钱就多了,低工资工人生活很紧。”
邓小平扭头对黑龙江省委书记李剑白说:“进口面粉也不能抬高物价,按国内价格调拨。”
在考察中,邓小平看到沿着油井种植的庄稼时说:“这个地方靠着铁路,有火车站,草原很平,汽车到处可以跑,到处能种地,这个地方太好了!你们可以办个农场,养乳牛、羊……井边多栽些树,最好种核桃树,可以榨油,又可以吸收水分,一棵树就等于一个小水库。”
他指示:“要好好种地,成立专业户,实行单独核算。要争取蔬菜、副食品自给。”
在他的直接关心下,参加会战的石油工人,粮食供应得到保证,并迅速发展起来了农副产业,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1964年7月17日,邓小平第二次来到大庆考察工作。当他听说职工每人每月可以吃上1公斤自产肉时,他满意地说:“这不错。”离开大庆油田时,他还关切地叮嘱:“要把大庆油田建设成美丽的油田。”
1978年9月14日,邓小平第三次来到大庆考察。他对大庆油田高产稳产十分关心。当听说大庆油田年产5000万吨,可以稳产到1985年时,他非常高兴。了解到试验区18年保持高产稳产时,他连连称赞说:“好,好,很好!”
他对大庆石油职工的生活极为关心,详细询问大庆蔬菜、肉食的供应情况,询问还有多少人住“干打垒”。当听说还有不少人没有正规房子住时,他说:“大庆贡献大,房子要盖得好一点,要盖楼房。”
翌年初冬,第一批乔迁的老职工从“干打垒”搬进了新楼房。从此,大庆每年都在千里油区建起一片片新楼区。
大庆,沐浴着伟人的关爱,变成了一座生机勃勃美丽的石油城.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