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来自滨海新区的消息让国家环保总局和海洋局的官员担忧:又一个1000万吨炼油项目或将落户在那里。
这是滨海新区第二个千万吨级大炼油项目。此外,这里还有一个百万吨乙烯项目。
天津、河北、大连,一批大炼化项目纷纷计划落户渤海岸边。而以滨海新区和曹妃甸为主要构成的中国北方经济发展隆起带,大炼化项目更是其支柱产业之一。
环保官员们担心,如此密集的石化产业布局,在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将给予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的渤海湾致命一击。
石化大跃进
天津大炼化梦想由来已久。2005年底,国务院终于批准天津市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项目。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与之配套的三个总占地80多平方公里的化工产业园区也已在建设,仅在“十一五”期间三个园区的化工类重点建设项目将达200多个,总投资2400亿元。千万吨级原油战略储备库和成品油战略储备库也将落户于此。
天津正在选址的第二个千万吨炼油项目,是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合作。目前已经在天津注册合资公司——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天津市官员近日承诺要在明年6月份之前为这个项目“提供高质量的建设用地”。
在这些大项目的支撑下,天津将成为拥有3000万吨炼油、120万吨乙烯、160万吨聚氯乙烯、60万吨聚酯、1000万条轮胎生产能力的石化巨无霸。在国内仅次于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
环渤海岸边,有着石化梦的城市不只天津,曹妃甸两个千万吨炼油项目,一个百万吨乙烯项目虽然 “十一五”获批无望,但目前正在积极进行前期筹备,“十二五”一旦有项目获批,立即开工。此外,沧州500万吨炼化项目,已经投产多年。规模更小的石化项目,在环渤海地区则累计达4000多家。
而环渤海三省一市计划中的大炼化项目数量惊人。沧州也计划拥有一个千万吨炼油项目。大连的计划是三个千万吨炼油项目,一个百万吨乙烯项目。
死海
显然,大炼化项目对于拉动地方GDP增长和带动就业有重要作用。据悉,到2015年,天津滨海化工区的销售收入将突破4000亿元,相当于2003年该市工业销售收入的总和。此外还将创造直接就业岗位5万多个。
但天津大炼化项目在招来艳羡的同时,也遭到批评。不少区域经济学者及地方官员对于天津大规模上马类似的重化工项目颇有微词,认为这类项目与天津自身的产业定位和生态资源禀赋不符,明显是地方利益膨胀的结果。
由于水上交通便利,易于原料和产品运输,石化企业往往沿江沿海布局,长三角地区长江沿岸也形成了庞大的化工产业布局。
但石化项目扎堆,对于流域的污染,一直令环保人士担忧。
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司一位官员告诉本报,“渤海现在的生态环境绝对承受不起这么多的重化工项目。”
渤海自古曾被称为 “鱼仓”、“盐仓”,近年随着渤海油田的不断发掘又被冠以“油仓”美誉。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渤海水质急剧恶化。按照环保人士的说法,已然成为中国的“死海”。
国家海洋局提供的数字显示,渤海每年要承受40多亿吨污水,57亿吨毒性废弃物、20亿吨固体废物。相当于全国污水排海总量的1/3和全国沿海来自陆地污染物的一半。
由于渤海三面向陆一面通洋,自净能力极差,污染物年复一年沉积海底。国家环保总局一份文件称,“渤海生态系统已经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优势种群基本消失。”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一位专家告诉本报:“环渤海被看作本世纪初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国外有人称它为‘金项链’。但是很遗憾,这条金项链被抹黑了。”
不治污,环渤海地区发展难以为继。从2001年开始的“碧海行动计划”投入500亿元巨资,试图用15年时间改善渤海水质。但计划实施6年之后,国家海洋局今年初发布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通报显示,渤海的水质仍在不断恶化。
尽管没有确切数据揭示石化项目在渤海污染中所扮演的角色,但环保总局污控司一位官员非常肯定地告诉本报,“只要有石化项目就会有污染,而且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他介绍,所谓的零排放、循环经济目前只是在“炒概念”。
中国石化(20.74,-0.38,-1.80%,进入该吧)工业协会一位专家介绍,石化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而重金属恰恰是渤海最主要的污染因子。中国官方统计数字显示,环渤海水域的重金属含量已经超出正常水平大约2000倍。
但对于环渤海地区出现的石化大跃进,前述海洋局和环保总局官员都显得很无奈,尽管两家单位被赋以治理渤海污染的重任,但他们并没有权利干涉地方上马这类重化工项目。
据悉,海洋局主要负责海洋养殖、海洋运输、海洋石油开采等领域的环保监管工作,无权干涉地方政府的项目。国家环保总局则只能对地方政府的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控制,“项目环评对于这种数百亿规模的项目缺少约束力。
一方是雄心勃勃的地方政府和石化企业,一方是无力的监管部门,在这种不对等的博弈中,渤海治污前景暗淡。
现在,很多专家寄希望于即将出台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他们认为,以环渤海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应该明确限制发展。但参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国家发改委国土所一位专家告诉本报,“这几乎不可能。社会的、政治的因素决定了环渤海必须加快发展,实现崛起。”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