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能源合作蕴巨大商机 提高我原油定价权分量

   2007-12-13 北京商报北京商报

49

核心提示:对于中美这两个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国家而言,互惠互利的合作才是关键,虽然常有贸易摩擦,不过中美双方总

   对于中美这两个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国家而言,互惠互利的合作才是关键,虽然常有贸易摩擦,不过中美双方总能坐下来进行协商。昨日,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开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作为两国元首特别代表共同主持对话。中美双方围绕着“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这一主题,探讨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政策措施、强化贸易诚信、加强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加强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合作和改善投资环境。

   贸易逆差

   应多听听美国企业的呼声

   在昨日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上,吴仪和保尔森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后,中美之间还举行多个专题会议,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改委主任马凯、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和商务部副部长陈德铭等分别在专题会议中发言,阐述中方的政策立场和关注点。美国方面也派出了 “豪华阵容”参会,包括保尔森、驻华大使雷德、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部长莱维特、美国贸易代表施瓦布、环保署署长约翰逊、能源部副部长塞尔、副国务卿杰弗里、美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兰布赖特等9位部级官员参加了昨日的会议。

   目前,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额自建交之初的不足25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2626.8亿美元,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展,双边合作关系也发生了质的飞跃。2007年1至10月,中美贸易额达到2481.9亿美元,同比增长15.7%,其中,中国自美国进口57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3%;出口1910.2亿美元,同比增长15.5%。

   虽然中国一直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方针,但由于国际分工与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使得中美的贸易顺差数字在不断增加。对此,吴仪在昨日的开幕式发言中表示,中美经贸关系是互惠互利的,这一关系的发展同两国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科技关系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虽然中美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只能通过对话和磋商加以解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赢”,吴仪在发言中专门用这12个字来形容中美经贸关系不断深化的关系。

   不过吴仪同时强调,中方不能同意某些利益集团以他们自己的私利损害互惠共赢的双边经济关系。中国坚决反对把经贸问题政治化,坦率而言,经贸问题政治化损害的不仅是对方利益,而且将两败俱伤。她特别指出,美国国会迄今提出的50多项保护主义色彩浓厚的涉华经贸议案如获通过,势必严重损害中美经贸关系。这些提案不仅受到保尔森财长、古铁雷斯部长等美国官员的强烈反对,而且包括英特尔、微软、花旗集团、可口可乐、宝洁、通用电气等美国160家跨国公司和行业协会致美国国会的联名信表示,对华贸易制裁只会导致弊大于利的结果。

   吴仪呼吁,美国国会和美国媒体,能够倾听美国企业的呼声,能够从美国的整体利益出发,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解中美关系的大局和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双赢的性质,采取适当的经贸政策措施,确保中美两国人民能够从不断发展的中美经贸关系中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能源环境

   发掘能源合作新契机

   面对日益减少的能源,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特别是中国自去年制订了切实的节能减排目标,即在2006年至2010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另外,中国还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并签署了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作为履行《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于今年6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

   虽然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一直都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但是美国在节能环保方面的专业技术一直是全球领先的,也是中国现在的环境保护工程中急需的。对此,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感受最深,他在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美在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和发展清洁能源方面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和巨大商机,能源合作可成为中美经贸合作的新增长点。他认为美国在提高煤炭使用效率和发展清洁能源方面有先进的技术和较丰富的经验,并希望中美双方能够进行深入交流和磋商,共同探讨和发掘中美能源合作的新亮点。

   “随着第三次中美战略对话的深入,能源问题将成为双方的焦点,而这也意味着中美两国的合作进入更深的领域。”昨日,北京WTO事务中心首席研究员程大为告诉记者,虽然中国与美国在能源产业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但并没有利益冲突。预计中国与美国形成能源联盟关系,从而在全球背景下,保持对华稳定的能源进口,或许两国在合作深入后,中国也将提高在国际原油价格定价权方面的话语分量。

   人民币汇率

   中国货币政策关注美联储降息

   自2005年7月21日启动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中国坚持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原则,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汇率弹性不断增强,双向波动趋势日益明显,人民币汇率走出了“小碎步”升值、不断创新高的态势。两年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达11%。

   自中美宣布建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以来,人民币汇率都成为焦点议题,并且历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人民币皆发生“保尔森效应”,强劲升值。

   不过,或许是受到美国8月份爆发的次贷危机影响,在华尔街遭受重创、美联储被迫降息救市、美国经济前景暗淡的危机下,作为美国经济走势的重要决策者之一,保尔森在昨日会议上的言论并没有以往那样尖锐。保尔森表示,美国欢迎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崛起,将以行动支持中国的全球利益,包括中国希望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高发言权,支持中国加入金融行动小组和泛美开发银行。美联储已批准招商银行在美国设立分行。“布什政府一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立法,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立法。” 他强调,美中两国都无法通过贸易保护主义达到繁荣,一时的政治强硬手段只会影响到双方的长远繁荣,双方应当继续保持开放。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昨日表示,CPI上涨和美联储利率调整会对中国货币政策产生“不小的影响”,对此央行会认真给予考虑。针对美国近期连续降息,周小川指出,从美联储调整利率角度看,美国利率下调及下调幅度在国际上均有影响。对中国来说,更关注美联储实施更宽松货币政策是否会在下一轮经济周期中导致全球市场流动性更多。目前,中国已经面临国内流动性偏多的问题,因此很关心美国利率调整带来的间接影响。

   对于汇率问题,中国WTO研究会理事博士陈泰锋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汇率波动能否改变中美两国贸易顺差问题还值得商榷。美国方面希望通过提高人民币汇率减小美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但实际上,人民币升值在应对加工贸易时,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收效。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国家的制造基地,其中也包括美国。大多数中国企业在接受美国企业的订单后,再对美国企业出口,这在无形中也造成了巨大的顺差,但这一部分属于加工贸易领域。无论人民币升值与否,这批产品都是要流回美国的,从这一点看,人民币的升值对解决中美贸易顺差的影响不大。人民币升值后,中国的出口并没有减少,这反映了全球产业分工的结构和中国产品的竞争优势。事实上,美国就业机会减少和对华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中国的汇率政策。

   产品质量

   双方对中国商品达成默契

   今年3月以来,对中国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大量报道,先后出现的“美国宠物食品三聚氰胺事件”、“二甘醇牙膏事件”以及“召回涂料含铅玩具事件”等事件频发,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制造”的广泛关注。

   从今年8月开始,中国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史无前例的保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特别行动。从召开全国质量工作大会,到成立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再到实施不合格产品召回制度,今年以来中国采取“铁腕”政策强化食品和产品质量安全,其力度之大令世界瞩目。

   在昨日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上,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表示,各国都有责任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中美两国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合作,共同提高产品安全和质量。对于中国出口美国产品中确实存在质量问题的,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下决心解决。但是有些问题在于美国的进口商和设计商,比如玩具设计中的安全隐患,这方面的问题美方应主动承担责任,另外还存在着两国有关产品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对此,中美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密切沟通,加强对有关标准的研究。

   李长江还透露说,此次战略对话期间,质检总局已同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签署了《关于食品与饲料安全的合作协议》,同财政部签署了《关于烟酒贸易的合作谅解备忘录》。质检总局还同环保署就两国《进出口产品领域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合作备忘录》达成一致,将于今日上午签署。

   “从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来看,贸易壁垒形式已经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传统贸易,过渡到涉及宏观舆论的新型贸易壁垒。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够丑化中国产品的形象。面对这面摸不到的墙,国内政府只能通过回应和沟通解决问题。”陈泰锋对记者表示,不光中国方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存在责任,美国方面也存在责任。近期,中国与美国之间达成多项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协议。而且按照世贸组织反补贴协议中的规定,最后终裁时只能征收反倾销或者反补贴的其中一类,而不能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终裁。

   “问题是美国国内法律的起源要比世贸组织相关规定早。在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时候,世贸组织并没有相关规定,不允许对一个国家的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但是美国法律是允许同时调查的。”陈泰锋告诉记者。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