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跑马圈地多方力量博弈中国石油市场

   2008-01-03 中国联合商报李晶

70

核心提示: 受困于油源问题的中国民营石油企业,是继续打包出售给外资还是等待国家皇粮救济?答案显而易见。  今年

   受困于油源问题的中国民营石油企业,是继续“打包”出售给外资还是等待国家“皇粮”救济?答案显而易见。

  今年9月初,法国道达尔集团在辽宁收购了20多家民营加油站,并悄然渗透进入上海。壳牌也通过与重庆一家民营企业合资的方式向国内市场继续渗透。目前同时还有90多家民营油企有意向外企“投怀送抱”。而多家外企已经在上海、广东、重庆等地拥有一定数量的成品油加油站。

  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曾表示,国内民营油企与外方的谈判,并不是走过场。由于民营油企多年来在油源端一直受制于两大集团,致使一些民企老板不得不发出“不给政策,就跟老外干”的抱怨。

  为了履行加入WTO向世界许下的承诺,商务部于2006年年底发布了《成品油管理办法》,宣告从2007年1月1日起,对外开放国内成品油批发经营权。成品油市场开放的一年,也是外资加紧渗透的一年。

  外资接收缺油民企

  面对民营油企一片缺油的呼声,发改委于今年8月4号向中石油和中石化发出通知,要求对系统内外的成品油经营企业一视同仁,不得停供或者限供成品油。而深陷“批零倒挂”淤泥的民营油企的处境也并没有因为这一纸通知出现较为明显的缓解。民营油企一边寄希望于反垄断法能够为其解决油源问题,一边又继续着“打包”时刻准备着将自己卖给外企。

  据商务部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成品油批发企业2512家,其中中石油和中石化全资或控股的成品油批发企业1654家,占批发企业总数的65.8%。而由于国家配置的原油需要交给中石油和中石化,而且二者向每家地方炼油厂派驻了监督员,一旦发现有炼油企业把石油卖给民营油企,将会停止对其原油供应。这无疑在源头上给民营油企戴上了紧箍咒,以至于地方性的民营油企就差高挂“无油”牌了。

  而另一边,外资石油巨头正在加快对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的整体布局。据悉,壳牌公司的成品油加油站已经在中国五个省市初步建立起了零售网络,江苏和广东地区则成为壳牌加油站的主要集聚地。而中化道达尔则希望能在上海以及江浙两地经营300个加油站规模的成品油零售网络。

  全球五百强里的国外石油企业对中国成品油市场都是虎视眈眈。此外包括韩国SK和LG等公司在内的其它外资公司目前也已经在山东地区开始进一步收购地方性的炼油厂和加油站等。

  成品油市场多元化

  有业内专家担心,民营油企如果从市场中消失会加速外资更加便捷的进入我国石油流通领域,从而对国内石油企业造成冲击。但如果民营油企得不到国家实质性的政策支持,将很难在市场立足。

  2007年年初,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向相关高层建议“国家应扶持民营石油企业发展”。并建议国家每年以出厂价格向民营企业拿出500万吨成品油进行扶持。在今年“两会”上,38名全国政协委员结合民营油企的现状联名提出《关于解决石油流通领域民营企业生存危机的建议》提案,建议国家每年应把1000万~2000万吨的成品油交给民营油企经营。

  外资石油企业极力拼抢中国国内成品油市场,而作为不可忽视的民营油企,也不会就那么容易从市场竞争中退出。据有关机构调查分析,我国原油需求量每年约增长5%,原油产量增长约1.2%,原油供给缺口不断在扩大。

  外资要在国内市场建立成品油零售网络,通过收购、合资是比较有效地途径。但是由于外资收购的主要目标为一些初具规模和石油产业链相对成熟以及对其市场扩张有利的企业。这正好与民营油企意欲整体打包寻求集体利益的愿望有所冲突。这使得很多民营油企要想完全打包卖给外资的可操作性并不强。

  而在一些地区,民营油企也已经开始抱团以寻求相应的话语权。山东238家民营企业组成山东省工商联石油与清洁燃料商会。虽然它在市场份额上仍然占不到半壁江山,但是为民营油企建立了一个市场竞争平台,在整合优势资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石油业国际产业投资联盟秘书长崔新生曾表示,未来两年内,国内成品油格局不会产生太大的格局变化,将会形成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为主导,外资石油企业和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竞争的多元化竞争格局。

  延伸

  中化道达尔中国攻势/b>

  2005年3月,中化道达尔燃油有限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这是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开放后首家获得商务部批准经营油品零售的合资公司。其目标是包括在北京、天津、河北及辽宁四省市的中国北方地区建立拥有200座加油站的零售网络。

  2005年12月,中化道达尔油品有限公司在上海注册成立。其目标是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省的中国华东地区建设并拥有300座加油站的零售网络。

  中化道达尔合资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发展、建设、经营和管理——使用中化和道达尔联合品牌的——加油站网络,销售汽车燃油、润滑油及其它石油产品、自动交付系统等全方位的服务。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