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程度上说,上天难,入地则更不易。石油勘探开发,如同在地下“迷宫”里取石油,必须练就一双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这“火眼金睛”,就是地质理论的不断创新和突破。
事实上,胜利油田每一次大的发展,首先来自思想的解放,地质理论的突破。胜利油田的发现,是在传统的背斜理论基础上创新发展实现的。上世纪80年代,胜利油田独创了“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相继发现了一些新油田,打破了原油产量一度徘徊不前的局面,并拉开了向海洋进军的序幕。进入新世纪后,“隐蔽油气藏理论”为胜利油田再次带来了勘探上的不断突破。在此理论指导下,胜利油田每年都能发现2~3个千万吨以上的储量区块。
然而,胜利油田毕竟是一个勘探开发了40多年的老油田,新发现的储量大都丰度低、品位差、开采难。知道储量在哪儿,还必须知道怎样拿出来。科技创新便解决了这一难题。
0.9~1.5米厚的油层,要是搬到地面上,也就是几个席梦思床垫叠加的厚度。这样的薄油层,相对地下几千米的深度,只能说是“薄如蝉翼”。过去,对这样的油层只能望洋兴叹,如今,胜利油田却能在“蝉翼”上做文章,让地下“黑金”老老实实地冒出来。
胜利油田的这套“绝活”,依靠的是水平井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2006年10月,一个崭新的名词——鱼骨状水平分支井,在胜利油田引起关注。专家介绍,它是一种综合利用水平井、分支井钻井的钻井新技术,是水平井钻井技术的一个分支。它将分支水平井的水平井段左右再开两个以上的分支,从三维立体图上看,各分支井眼与主井眼之间呈鱼骨状分布,鱼骨状水平分支井因此而得名。
胜利油田科研技术人员通过自主创新,设计实施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鱼骨状水平分支井,掀开了我国复杂工艺井施工的新篇章。去年,胜利油田鱼骨状分支水平井应用实现了油气并举,应用领域由新区扩展到老区,由海上扩展到陆上,由稀油扩展到稠油。胜利油田第一口鱼骨状分支水平井2006年11月投产至今,累计产油3.79万吨。2007年设计鱼骨状分支水平井8口,已完钻5口。同时,成功实施了油田第一口天然气分支水平井、完成第一口稠油热采分支水平井。胜利海上新区垦东34C-支平1井去年6月投产,已累计产油2.02万吨。
据统计,胜利油田完成各类水平井的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0%以上。
水平井技术只是胜利油田破解开发技术难题、提高采收率、降低勘探开发成本的“宝器神兵”之一。
在中国石化最大的采油厂——胜利孤岛采油厂,以化学驱为主的三次采油技术采出的产量,已占该厂年产量的“半壁江山”,增油达860多万吨。如今,孤岛厂能进行注聚的单元基本上已经覆盖完毕。二元复合驱成为注聚后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正在孤岛厂推广应用。
三次采油技术在胜利油田已经走过20年历程。“九五”期间,聚合物驱成为其整装主力油田提高采收率、减缓产量递减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十五”以来,胜利形成了二类油藏高温高盐聚合物驱技术、二元复合驱油技术等三次采油多技术系列共同发展的局面。根据1997年的资源评价结果,胜利油田适合化学驱的总资源量约为10.7649亿吨,占已注水开发单元地质储量的37.1%,资源十分丰富。从整个胜利油田看,现在化学驱油技术正在实现多方位的拓展。而胜利油田即将开展的10项先导试验,将进一步突破化学驱接替技术,打造油田开发的“杀手锏”。
胜利油田另一值得一提的是水平井热化学开采稠油技术。此技术已成为胜利油田有效动用特超稠油储量的主导技术。“十一五”后3年,胜利油田应用该技术可动用特超稠油储量1930万吨,新建产能53万吨。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科技对油田资源接替和提高采收率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07年,胜利油田依靠科技进步新增探明储量5076万吨,新增可采储量1206万吨,新增原油产量339万吨。
据了解,2007年,胜利油田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已连续8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1项,其中集团公司一等奖4项,占集团公司上游的50%;申请专利201项,获得授权162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获奖的级别和数量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