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石油储备基地注油收尾

   2008-11-15 生意社生意社

30

核心提示:中国首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注油接近尾声给世界传递出两个重大信号:一是中国有万亿外汇储备,国务院高层表示

  “中国首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注油接近尾声给世界传递出两个重大信号:一是中国有万亿外汇储备,国务院高层表示中国储备外汇不是为了储石油,而是为了储资源;二是通过中石化租赁储罐可以看出,中国参与战略石油储备的主体在持续多元化。一度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做多燃料油期货的私募基金经理王东红最终选择离场,和他心情一样糟糕的还有那些对赌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进油后、国际原油价格或会飙涨的国际基金经理们。
  这一天是2007年的1月18日。

  18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盘中一度触及50.48美元,这也是20个月以来最低点,盘中一度跌破50美元大关。

  “事实证明,中国石油储备对原油市场的影响并没像有些机构宣传的那么大。相反,在大力推进战略石油储备进程中,中国正在努力成为平抑世界石油价格的有效力量。”芝加哥鑫侨期货副总裁NormanYoung评价说。

  战略石油储备全线推进

  1月17日,记者从国家石油储备镇海基地获知,截至目前,该基地已完成注油任务超过2500万桶(相当400万立方米),其中2006年12月注油1240万桶。而该基地一期的储备能力为520万立方米,如果按照每月注油1000万桶(相当159万立方米)以上计算,仅需100天52台储罐就可以全部注满——这一速度要比原计划2007年底注满快许多。

  “镇海基地现在有相当部分储罐租赁给了中石化用于商业原油储备,现在已注入的原油有超过一半以上是中石化的进口原油。”镇海基地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一旦国家需要,随时可以将租赁给中石化的储罐和商业石油储备一并收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所有。

  该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镇海基地的注油工作已近尾声。“在具体操作中,储油的决策权在发改委能源局,我们基地的管理者主要的职能是负责看守储罐和保障注油安全。”

  据记者了解,除镇海外,国家的舟山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同样在快速推进。

  据记者从承担了舟山基地部分储罐建设任务的中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得知,截至2006年12月30日,舟山基地一期首期工程已全面完工。

  探路储油多元化

  快马加鞭的建设背后,是中国急需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动机。

  “国内油品体制改革速度明显在加快,我们希望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够迅速上马、多元化经营,进而真正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发改委能源局人士告诉记者,商业租赁无碍国家战略储油大计。

  该人士认为,把储罐租赁用作商业石油储备是一举两得。“不管是哪家公司进口了原油,只要装进了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罐,就等于达到了储备的目的。如果不租赁出去的话,这些罐体每年同样会产生高额的闲置和维护费用。”

  中国能源网CEO韩小平认为,伴随1月14日国内成品油价格近三年来的第二次下调,中国加速开展战略石油储备的意义在于,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由于国内成品油新的定价机制悬而未决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国首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注油接近尾声给世界传递出两个重大信号:一是中国有万亿外汇储备,国务院高层表示中国储备外汇不是为了储石油,而是为了储资源;二是通过中石化租赁储罐可以看出,中国参与战略石油储备的主体在持续多元化。如广东政府就一直在致力建设地方成品油储备和湛江新基地储备。”韩小平分析认为,这从侧面说明,中国正在建立稳定的储备体系,进而为正在推进中的国内石油制品体制改革提供更为积极、有效的资源保障。

  储油目的非操纵国际油价

  “当纽交所2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触及50.53美元时,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与继续下调的油价关系已经非常明显。”韩小平分析说,这至少表明中国开始初具狙击国际投机分子的能力。

  美国飞马期货高层人士向记者表示,中国在此轮油价下跌的过程中实施战略石油储备,手段恰到好处。“中国实施战略储备选择了循序渐进的手法,没有大肆吸纳,使短线投机资本不敢大肆推高油价。”

  不过,对于此轮下跌行情能持续多久,前述发改委能源局人士并不乐观。“战略石油储备是一项工程浩大的繁杂任务,按照中国设计原油储备能力为9000万立方米的储备总量来推算,没有一年半载工夫,不可能实现罐体全部注满。”该人士告诉记者,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并没有刻意设定一个最理想的吸储价位,而是强调顺应国际原油价格涨跌大势,择机吸储。

  据了解,我国在战略石油储备工程建设之初,设计的理想吸储价位是30~40美元/桶。超过这个价位吸储,国家就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采购成本、维护成本和市场成本。但迫于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飙升,只能上调吸储价位的预期。

  NormanYoung认为,从长期看,当中国完成战略石油储备后,中国对国际原油市场影响将至关重要。但中国相关部门应该提防地缘政治问题会使某些“恐惧因素”重新主导市场,从而刺激市场上涨,增加储备成本。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