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能源 创造和谐 中国石油股份公司首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2011-05-13 石化石化

117

  据中油网消息:4月1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0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第一次系统地向社会阐释公司的社会责任理念及具体行动,并重点回顾公司2006年度的社会责任表现。
  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总裁蒋洁敏表示,公司上市以来得到了全面发展,取得了良好业绩,这受惠于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和中国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增长的大环境,来源于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和辛勤劳动,得益于国内外合作伙伴和广大消费者的深切厚爱和大力支持。公司创造财富的资源来自社会,理应用发展的成果回报股东、回报客户、回报员工、回报社会、造福大众。这是公司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公司一贯的立场和追求。
  作为一家上下游一体化的综合能源公司和上市公司,中国石油股份公司的生产经营等活动与各利益相关者紧密相连,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亿万人的生活。长期以来公司遵循“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致力于企业发展与所承担责任的有机统一。此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有助于增进公司与社会的沟通与交流,也是公司回应各方关注和厚爱的方式之一。
  据悉,报告分五个部分:“奉献能源履行肩负责任”、“创造和谐实现互利共赢”、“安全环保作为发展基础”、“发展创新成果惠及员工”和“回馈社会参与公益事业”等。
  2.2万余字的报告图文并茂,系统而直观地阐释了其具体内容。报告显示,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把持续稳定提供能源、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首要任务,大力实施资源、市场和国际化三大战略,采取加强油气勘探开发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整体效益稳步提高及公司价值大幅提升。2006年实现营业额同比上升24.8%;总资产比上市时翻了一番,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向国家上缴税费1614亿元,特别收益金289亿元;继续保持稳定的派息政策,全年每股派息0.35元。公司的持续发展,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也使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不断提高,物质基础进一步增强。
  报告显示,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并不断提升安全环保水平。2006年公司共投入132亿元治理安全环保隐患。全年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以及经济损失与上年相比均显著下降;排放的废水中,石油类和COD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减少7.22%和4.92%。而且,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新疆石西油田开发建设工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环境友好工程”,独山子石化分公司和辽河油田分公司欢喜岭采油厂也荣获国家环境友好型企业称号。
  报告回顾了中国石油股份公司节能降耗工作。公司以节能、节水、节约和集约用地为重点,努力挖掘节约潜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与2000年相比,公司2006年原油(气)液量生产综合能耗下降18%,炼油综合能耗下降近14%,乙烯产品综合能耗下降13%,加工吨原油新水量下降30%,全年共节能130万吨标煤以上,节水6000万立方米以上。
  报告透露,近年来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加大了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建设了西气东输管道及其联络线,将塔里木天然气输向长三角地区和北京、山东和山西等地。积极支持“绿色奥运”,在原有陕京一线基础上,加快建成陕京二线输气管,2006年北京天然气用气量达38亿立方米,使用天然气的居民用户达321万户,天然气供暖占全市供暖面积的60%以上,空气质量2级及以上天数达241天。建设了忠武输气管道及支线,使湖南、湖北用上了优质清洁的天然气。同时积极开发生物能源,开展固碳减排,为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做出贡献。
  报告显示,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坚持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热心支持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开展了定点扶贫、赈灾救助、捐资助学及社区建设等一系列活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社区发展和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对新疆、西藏、内蒙古和甘肃等10个省、自治区贫困县乡进行持续扶贫;先后资助筑路修渠、架线通电等上百个项目,修建1500多千米城乡和村级道路,改善2万多人的居住条件,帮助3万多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2006年公司赈灾捐赠8000多万元,为教育事业捐资1600多万元。公司始终坚持互利双赢的宗旨,在推进业务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2006年向哈萨克斯坦地方社区捐赠救护车12辆,向当地学校捐赠电脑100台,投资维修了社区公路;为印度尼西亚Tuban地区和Jabung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市政设备维护以及农业发展等捐助640万元,帮助当地居民提高了生活质量。
  中国石油股份公司表示,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是一个新起点,今后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社会责任理念,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与社会各界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