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石油储备应统筹考虑合理布置

   2009-03-25 资源网资源网

40

核心提示:  近日,国家能源局长张国宝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称,中国首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非常顺利地完成了储油。谈

  近日,国家能源局长张国宝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称,中国首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非常顺利地完成了储油”。谈及储油过程,张国宝以“骄傲”一词形容中方出手的准确。他进一步说明,在2008年油价最高时,能源局经过与众多专家研究,并未买入,原油“都是在油价最低时候收储的”。

  笔者认为,面对如今的国际资源形势,国家石油储备应统筹考虑合理布置,而不应一味乐观。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对于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储备怎么重视也不过分。随着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石油安全问题已非常严重,部分专家预测今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突破50%的警戒线。所以,及时和有效地建立石油储备已经刻不容缓。而石油储备,对当今世界的较为发达的国家本是应有之备。

  应该进一步加大进口力度,增加战略储备。如果石油供应将长期偏紧的判断成立的话,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增加战略储备,不要考虑油价。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本来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始终坚持,储备成本平均起来,就不会太高。特别是在油价长期看涨的过程中,在任何时点买入石油都是正确的。当前,中国正面临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国家外汇储备高达1.8万亿美元且面临贬值风险。在这种时候,如果能拿出大量外汇购买海外石油,就既可减轻外汇储备过多的压力,又可以保证石油供应,一举两得。

  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确保海外油源稳定增长。除了冷战以外,对地缘政治影响最大的就是石油。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化国家都在不断开拓海外油源,确保本国供应。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保持着良好关系,这为中国加强国际石油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应进一步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拓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早在1975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能源政策和储备法》,授权能源部建设和管理战略石油储备系统,并明确了储备的目标、管理和运行机制。而实际上,石油储备的建立非短期所能为。即使是实力雄厚者如美国,整个石油储备的建立过程由开始到完成也耗时了近10年。现时石油储备的日常管理则由能源部专设的办公室负责。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有关法律规定了企业的石油储备义务。1974年日本加入国际能源机构后,建立了政府石油储备。日本通产省是石油储备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分为通产省资源能源厅、国家石油公司、核心石油公司、国家储备公司等四级管理。“911”事件后,韩国专门成立了一个特别小组重新审定战略石油储备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国家目标的石油储备也不应该由行政部门垄断,而是应该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的作用。有中国石油问题专家曾经建议,石油储备体系实际上包括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才能切实提高国家应对石油供应中断和石油市场剧烈波动的能力,而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刚刚起步,商业储备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在加快落实石油战略储备计划时,必须注意建立相应的战略储备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框架,包括尽快制定和颁布石油法和石油储备法。

  例如,美国的石油储备分为两个层次,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由于进口依赖度相当高,美国对石油储备备加重视,并主要着眼于政府直接掌握的“战略石油储备”,美国政府战略石油储备规模居世界首位。目前,全美国的石油储备相当于150天的进口量,政府储备为53天的进口量,仅占1/3,企业石油储备远远超过政府储备。这两个体系相对独立,企业储备完全市场化运作。日本、德国和法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则采用三个层次:政府储备、法定企业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法定企业储备是法律规定的企业储备任务,政府对法定储备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

  另外有关石油储备的资金来源也需要通盘考虑。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日本石油储备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是石油税,从1978年起,日本开始征收石油税,对原油、各种石油产品、油气以及液化天然气征税,此项收入几乎全部作为石油储备基金。政府建立石油专门账户,通过征收石油税筹集储备资金。政府为法定企业储备提供低息贷款、加速折旧等政策。法律规定以外的企业商业性储备则由企业自理。德国政府战略储备由联邦财政支付,其他石油储备费用来自银行贷款和消费者交纳的储备税。

  那么中国建立石油储备,是否应该根据国情作出更为合理的安排?税负似乎应该更多来自于一些大排气量和奢侈品牌汽车的消费。石油的战略储备极大地关乎国计民生,浙江镇海等四大基地已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储满了油,恰似为我国的宏观经济上了保险。因此,大家免不了叫好。国家能源局在主管石油战略储备业务时,要考量的是维持一定的能源存量以应付不时之需,而不应以营利为目的。这里的逻辑应该与央行管理其外汇储备的逻辑类似。世界上所有的央行均只对货币政策负责而无利润目标。若这些政府机构直接明火执仗地参与市场逐利,总不那么恰当。

  一般而言,由于激励不相容和监督机制的缺乏,政府机构主管或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在类似的市场操作过程中极易有冒险之举。其背后的驱动力并不一定是某种明确的经济利益,而更多的是追求一种英雄情结。这些年来,相关事例并不少见。2004和2005年间,国家储备局的刘其兵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陈久霖两位豪杰,均是出于义愤而以坚决的空头与国际炒家大斗,结果反使国家遭受上亿美元的损失。一般投机者很清楚自己的能力限度,一旦看错,止损是必然的。但有国家背景的企业主管,常会自恃勇力过人,再加起初几个回合多有斩获而自信满满、挥斥方遒。这种不受限制且永不止损的操作,结果是除了当局者,其他人是不会看好的。客观说来,这些国有资金的运作人大多也是挺称职的专业人士,但也因此多有逆市操作的倾向。尤其是那些从业在十年以下且善于从自己的实践中总结经验的聪明人,他们经历了几个中型价格周期,就以为历史总在他们的经验范围里重演。逢高抛售、逢低吸纳成了他们屡试不爽的操作原则。

  然而,局部经验往往害人。历史告诉我们,专家的经验不一定能带来利润。有时狭隘的个人经验常伴随着过度自信,信心满满的结果是很少安排事不遂人愿时的止损对策。一旦价格走势与自己的预期相反,这些手握大权的人常会有与整个市场单挑独斗的冲动。结果可想而知。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几乎所有商品价格大跌,相对几年前的价格暴涨,中国的处境好得多。几个主管部门的领导果断决策,入场“抄底”。国家储备局也出手了,在国际市场上大举收购了数十万吨铜,价格在每吨三千美元出头。圈内人不难看出,这是把之前以三千美元左右出售的铜又买了回来。买卖本身不错,但其中的逻辑却让人费解。当初一路涨到三千美元是顶,所以要坚决“跑顶”,现在从高处下跌,同样三千美元却是底了,所以要坚决“抄底”。顶看错了,底就不会看错吗?当然也会看错。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披露,近三十年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化与世界整体经济周期几乎同步。当世界GDP增速处于高位时,大宗商品价格往往呈上升趋势;而当经济减速时,商品价格常呈跌势。且不能明显看出两者孰先孰后。若问上述几个决策者有关近期世界经济走势的看法,估计他们不会太乐观;倘若用上述逻辑做一个不太准确的推断,他们的行为似乎又表示出一种对整体宏观经济的乐观态度。其中的矛盾不知各位当局者有所体察否?

  国家储备机构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贮存一定量的特别重要的物资以防止供应中断对宏观经济要害部门的过度冲击,在特定时点保证供应是其唯一职能,营利本身不应成为决策目标。国家储备机构和一些国字头的大型企业的决策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不要轻易地对价格有看法,坚决不做波段操作。制定交易计划应以时间窗口为主要参数,任务考核做到一定时间段内的平均价格即可满意。不以“抄底”自喜,不以“踏空”自悲。说到底,国际市场不是政府官员逞能的舞台。

  国际油价的下跌也为我国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石油储备制度提供了良好时机。当前国际油价的深度下跌并不一定代表全球石油供需紧张趋势发生根本性转变,未来油价上涨仍存在空间。从近期来看,中东地区局势持续紧张、石油输出国组织开始最大规模减产行动、美国股市强劲回升以及美国准备增加原油储备等消息都促使油价回升。国际油价短期可能再度走高。从中长期来看,如果世界经济回暖,国际油价仍将高位运行。国际能源总署对外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08》报告认为,目前油价大幅下跌的局面不会持续太久,全球供需紧张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IEA预计,世界整体原油需求量将会从2007年的每天8500万桶上升到2030年的每天1.06亿桶。世界石油峰值研究会主席阿列克列特表示,世界石油生产已经进入“高原期”,日产量将局限在8700万桶左右,此后则将下降。近几年来,我国原油产量增长持续低于消费增长,原油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扩大。《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0%。因此,必须加快建立现代石油储备制度。

  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制度,必须加大中国石油储备的速度和力度。从2003年开始我国正式启动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工作,当时选定的第一批储备基地包括镇海、舟山、大连和黄岛。按照当时的规划,到2008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随着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一期已“基本建成”,将开始积极推进石油储备二期基地建设,库容将达到2680万立方米合1.7亿桶。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可用天数为21天,在二期建设完成后可增加为30天左右,日、德、法的石油储备量分别可用于169天、117天和96天。可见,中国石油储备仍然难以保证中国石油安全对石油的需求,必须加大中国石油储备的速度和力度。建立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制度,必须实现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多元化,战略石油储备的大门应该向民营企业敞开。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民营石油批发企业有663家,仓储企业247家,总储量约为2.3亿吨,总投资为7700亿元,相当于国家二期石油储备基地储备能力的近10倍,但多数处于闲置状态,国家很有必要将这一部分石油储备能力纳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统一管理。我们不能由于国家剩余库存不足而坐失从国际上大量低价进口石油的良机。因为无论是哪种储备,在保证国家石油安全的客观效果上都是一致的。

  国家可以也应该向民营企业开放石油进口,鼓励民营石油企业到国际市场找油,租用民营石油企业的油库储存石油,国家还可以适当削减一部分国内产能以增加从国际市场上的进口量。此外,还应该鼓励民营企业对国家石油储备的投资,而不是将其拒之门外。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是维护国民经济稳定,在油价动荡时稳定价格,在能源供应暂时中断时保证石油的供应,这是国家的责任。在已经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国家,承担责任的主体不尽相同。美国是由国家承担战略石油储备的责任和费用,形成政府石油储备,所需的财政支出当然来自于全民的税收;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则由石油企业建立企业义务储备,费用由它们承担,但最终转嫁给石油的消费者;日本是两者兼而有之,既通过征收石油税来建设国家石油储备,也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石油企业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石油。

  与商业石油储备不同,政府石油储备和企业义务储备具有强制性,它们都是战略石油储备,但因为直接承担责任的主体不同,储备的形式和对财税、油价的影响也就不同。企业义务储备由企业自身或者行业协会组织实施,比如法国就规定,石油企业必须承担战略储备石油建立和保存的义务,可以自己存储,也可以向专业委员会支付费用,由它代为建立和保存义务储备,这笔费用由国家代为征收,如同征收消费税。德国也有行业协会“石油储备联盟”,所有原油及成品油进口贸易公司和炼油厂都是它的会员,按照各自的产量和销量向它缴纳会费,用于义务石油储备,此外石油企业自己还需储备比较少量的石油,石油企业缴纳的会费计入石油销售价格,最终由消费者承担。因此,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成品油价格比美国高,美国的储备费用不在销售环节由石油的消费者承担,那就是由所有纳税人分摊。

  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是以政府储备还是以企业义务储备为主,还是二者同等重要,也要从财税制度和市场形势的角度去考虑。如果是以政府储备为主,需要有相应的财政收入去承担;如果是以企业义务储备为主,油品的价格可能提高,消费者负担加重。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慎重做出选择。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