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近日控股了北京中油华路石化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华路)和汉沽管区中油石油销售有限公司(简称汉沽中油),旨在依托其油库资源展开成品油销售业务。“中海油酝酿了15年的卖油梦正在变为现实。”
这不过是冰山一角。
2006年年底颁布、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中,取消了经营企业的性质限制,代之以经营规模的限定,成品油销售只能由两大石油公司经营的垄断保护自此被打破,批发和零售两个市场正式开放。
以此为契机,早已蓄势以待的民营和外资资本开始正式进军成品油销售市场。
再加上今年一季度以来,成品油销售告别去年年末的“寒冬”,出现回暖的现象,这给企业进军石油销售的步伐注入了一针“强心剂”。4月23日,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周吉平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成品油销售的回暖从侧面反映出社会需求在增加”。据介绍,目前中石油成品油日销售23万—24万吨,之前则只有20万吨。
在政策以及市场的双重催生下,成品油销售市场主体多元化进程逐步加快,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国有石油企业、民营企业、新生主体、跨国公司共同构筑的“群雄逐鹿”竞争格局日渐明朗。
石化双雄联手合作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成品油销售市场由中石油、中石化垄断。目前,全国8.8万多座加油站中,中石化占3万多座,中石油占1.7万座,已然超过半数。而在批发市场环节中,两大石油公司更是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然而,在原油、炼油和成品油销售环节上,中石油、中石化拥有的资源从一开始就是不对称的。1998年中国石油行业重组改制完成后,长城以北油田、炼厂及国有销售单位尽数被纳入中石油旗下,而长城以南的,则被划入中石化旗下。可是,就原油资源而言,我国的主力油田集中在北方,中石油旗下大庆油田一家的油气产量就达5000万吨/年左右,高于中石化旗下所有油田的总产量;而就市场而言,主要的成品油市场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消费量达到1.2亿吨/年,是中石油所处北方市场的两倍。
也就是说,中石油原油资源丰富,却市场狭小;中石化市场广大,上游资源却相对匮乏。这样不对称的格局,使得两大巨头必须采取原油互供、联手保价等方式来维护市场的稳定。
并且,石油销售市场的开放使得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地位受到极大的冲击,再加上近年来的油价波动频繁、市场需求不旺等不利因素,为了维护其在国内市场的地位,两巨头一改互相竞争的策略,转向抱团取暖。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说:“2002年那段时间,两大石油公司存在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但是现在更多的是一种竞合的关系了。”
尤其在2008年末,面对成品油需求下滑、库存极高、价格下跌的新难题,两大集团更加关注成品油销售上的协作问题。
当时,9、10月份全国成品油消费量连续两个月出现环比下降,11月份全国原油加工量首次出现负增长,下降2.3%。“中石油生产的8000万吨成品油,北方市场根本消化不了,因此有约2000万吨的成品油需要销售到南方市场。”东方油气网副总经理钟健介绍说。但若这2000万吨成品油,最终进入南方市场的社会加油站,势必对中石化的市场体系形成冲击,而成品油市场的混乱,会扰乱两大集团原油、炼油、化工一系列的生产安排。显然,这是双方都不愿见到的。
2008年12月19日,在两大集团就来年原油互供问题的例行会晤上,中石油销售公司总经理刘宏斌和中石化销售公司总经理张海潮共同出席,成品油销售合作成为当时的一大热点。
虽然面对诸多挑战,但是两大巨头的地位仍然难以撼动,成品油市场也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洗牌”现象。“两大集团的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是绝对的。”董秀成说。
国内主体全面崛起
中海油收购北京华路以及汉沽中油并不是中海油销售战略中的的第一步棋,可以说,中海油的“卖油”计划酝酿已久,并且在南方,已经颇有收获。
5月4日,中海油惠州1200万吨炼油项目正式成功投产,这一举动,意味着中海油“有采无炼”的历史正式结束。再加上此前在广东建立的销售网络,中海油成功地跻身广东汽柴油批发市场。此外,中海油在珠三角地区零售业务也将逐步展开。据中海油炼化惠州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何启忠介绍,中海油开始建设惠州炼油项目时就有了自建加油站的计划。其中最先选择在惠州建30个,在广东省建300个。
无独有偶,中国第四大石油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也于近日加快了对销售市场的开拓力度。4月2日,延长石油与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陕西交通建设集团公司签订了高速公路服务区成品油销售合作协议。延长石油将为西安至汉中、西安至潼关等7条高速公路、16个服务区的31个加油站提供油品。这一举动打破了陕西省境内的高速公路加油站由中石油、中石化垄断的局面。
面对销售市场这块“蛋糕”,除了国有大型石油企业,民营企业也不甘落后,积极参与瓜分。
目前我国8.8万多座的加油站中,民营企业占据了4.1万座,数量相当可观。并且,在这些民营企业中,不乏做得较好的企业,随着市场的放开,民营企业成为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
湖北天发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独立于两大集团之外的惟一一家经营成品油的民营上市公司,现已在鄂、湘、豫、赣、皖、苏等省市拥有100多座加油站,可谓是民营油企中的翘楚。对于民营油企的前景,天发石油总经理方刚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公司将抓住成品油经营政策放开的有利时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计划通过新建、收购、兼并、参股、联合等方式在全国拥有和建设万吨油气库10座,现代化大型加油站3000座,力争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成品油零售企业,使天发石油成为中国第三大石油零售品牌。”
不仅是传统的石油公司,一些与油气不相关的央企也逐渐在朝油品仓储、销售方向发展,成为成品油销售市场的一大新兴主体。董秀成告诉记者,中航油、中化、中信等也开始涉足石化领域,在炼油、加油站以及仓储方面展开业务行动。并且,与中海油、延长石油等传统的石油公司不同,中航油、中化等进入下游产业仅是其进入油气行业的第一步,如果时机成熟,此类公司有可能会向油气行业的上游延伸。
外资进军中心市场
以加入世贸组织为界,中国能源市场经受了从封闭到开放的撞击。市场放开前,政府通过配额制、许可证制度、关税壁垒、市场准入限制等宏观调控措施,如一道道屏障,将国际油市波澜拒于国门之外。
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在海外的上市,为外国石油资本进入中国成品油销售领域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其中BP公司在中国石油海外上市时,购买了6.2亿美元的股份,进而取得了购买中国境内的加油站以及租用中国石油的油品配送网络的权利,成为首家进入中国东南部石油市场的外国公司。
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石化全球发行时,壳牌、埃克森美孚、BP等巨头公司对其投资总额达到18.3亿美元。这些巨额资金的投入显然不仅仅是要作战略投资者,而是很大程度上为进入中国成品油销售市场搭起“跳板”。如中石化与埃克森美孚在广东、与BP阿莫科在浙江、与壳牌在江苏,分别签订了三年内合资兴建各500个加油站的协议。“现在,整个福建省的加油站都是中石化和埃克森美孚合资建立的。”董秀成告诉记者。
只不过,外资在选择合作方的时候,基本上还是选择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因为外资与民营存在着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油源。而中石油、中石化在这方面是具有绝对优势的。”董秀成说道。
然而,随着市场的放开,成品油销售业务慢慢融入国际化经济大循环,与中石油、中石化的这种合资形式的“外围作战”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跨国公司的胃口,为了迅速占领成品油市场,跨国巨头们已经把目光投向了购并这一战略上。
从短期看,由于网点分布和配套辅助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现有的大量油库和加油站无疑将是国外公司占领我国市场的壁垒,由于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油气企业实力雄厚,购并民营油企成为了国外公司最直接的武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资深人士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说:“前两年,外资对民营企业是很有兴趣的,只是后来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这一计划暂时搁浅了。”
虽然目前还没有外资成功购并我国油企的案例,但是并不排除日后购并的可能。董秀成介绍说:“对于已经拥有了一定的销售网络的民营企业,外资还是很有兴趣的。”
多元化竞争新格局带来了成品油销售市场新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面放开后的成品油市场,正一步步回归市场的本来面目。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