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成品油定价已超过调价点

   2009-06-22 国际能源网本站专稿

36

核心提示:按照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和《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近期国际油价的攀升已超过国内油价调整测算公

  按照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和《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近期国际油价的攀升已超过国内油价调整测算公式的幅度,油价已可以调整。尽管国内调整成品油价格的时间窗口已再现,但是国家对油价的调整还要综合考虑其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业内人士认为,如何执行成品油定价政策,必须寻求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社会的平衡。

  国际油价每桶突破70美元

  纽约原油期货在今年5月份暴涨29.7%,创下1999年3月以来单月涨幅新纪录,并较今年1月最低价每桶32.7美元实现了翻番。由于投资者对原油需求前景感到乐观,6月份国际油价持续上扬,6月11日每桶逾72美元。6月18日收于每桶71.37美元。

  分析近期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的现象,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王震认为,近期国际油价上扬反映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看好,金融市场、期货市场短期内看多的因素增加,推动油价上涨。其次,美元持续走低,也是油价上涨非常重要的因素。再次,从需求方面来说,用油进入旺季,成品油需求出现季节性增长。

  王震表示,从整体上看,世界经济继续下滑、更加恶化的趋势止住了,但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认为经济已经全面地复苏了。世界经济形势还不甚明朗,走出谷底、走向繁荣还需时日。在这种情况下,需求的增加是季节性因素大于基本面因素。从未来趋势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油价仍然会继续上涨,也许会上涨到70-80美元。但是王震分析,未来油价上涨不存在像去年那样暴涨的可能性。

  国内成品油定价已超过调价点

  根据5月初正式对外公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汽、柴油价格”。

  据东方油气网监测显示,6月26日将是又一个22个交易日计价期的截止日。按照目前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预测,在这个计价期结束的时候,三种国际原油(布伦特、迪拜、辛塔)的平均价将可能达到每桶67美元左右。和上一计价期相比,这一计价期的国际油价波动幅度将又一次远远超过4%的可以调价的设定条件。

  东方油气网首席分析师钟健认为,如果这次调价能使油价调整到位即满额度上调,那么,按照对原油成本、税费、炼油及销售利润测算油价,汽柴油价格的上调幅度均将超过900元。如果综合考虑消费者承受能力及保持必要的炼油盈利水平这两方面的因素,那么,油价调幅有可能被缩小至每吨500元左右。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认为,对此项政策的理解不能过于机械与教条,22天计价期只是政府测算油价的一个区间,这个区间表明一个周期,但不意味着只要超过4%,22天就调一次。

  董秀成强调,政府是制定价格,而不是公布价格。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仅仅按照公式调价,那么商人也可以测算油价的走势,势必造成市场的投机行为泛滥。

  油价政策须合理平衡经济与社会利益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中石化的炼油已经再次到达盈亏平衡水平。中石化的原油采购有6-8周的运输期,因此现在所加工的原油仍是4月时的价格。加之今年年初需求不旺,库存增多,前一时期油价上涨还可以消化库存。上海高桥石化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库存已基本持平,原油进口量又大幅提升,如果国内成品油价格不再及时上调,7月份炼油企业当月就会出现亏损。

  钟健认为,6月底时,当这一调价“窗口期”来到时,国家再次上调成品油价的可能性很大。首先,因为国际油价继续攀升,炼油成本急剧升高,通过适当调价维护炼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将成为这次国家决策调价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其次,通过及时调价,可以有效地疏导成品油经营者的“赌涨”行为,及时释放市场预期产生的价格“冲动”,也有利于预期消退后再次形成降价促销的竞争局面

  也有专家认为,油价调整国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当前经济的复苏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油价上调必然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特别对交通运输行业产生影响。成品油旺季即将到来,会增加用油量,此时油价过高,会加重这些部门的负担,这也许是政府决策部门等待与观察的出发点。因为,经济保增长是今年全年的核心任务,所有政策调整都要服从这个大局。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应重视价格杠杆在生产、消费等方面的作用,选择适当时机适度调整油价,合理平衡成品油生产者、消费者的利益,才能有效保障生产和市场供应,促进节能减排。

  王震表示,发改委既然出台了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还是要尽可能地想方设法如何用好这项政策,否则,政策的公信力将会下降,因此必须寻求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社会的平衡。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