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1000亿布局地下战略石油储备

   2009-07-02 网易探索胡佳恒

102

核心提示:我国启动第一期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在海岸沿线的青岛黄岛、大连新港等建设石油储备基地江苏省金坛盐穴储

我国启动第一期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在海岸沿线的青岛黄岛、大连新港等建设石油储备基地

 

 

江苏省金坛盐穴储气库

  100米,是江苏省金坛盐穴的溶腔高度。作为中国第一个盐穴储气库(西气东输金坛储气库),这里的五处盐穴中被分别注入了15至20万立方米天然气——几乎相当于五座深埋在地下的纽约世贸大厦(高410米)。

  一位曾从事金坛盐穴地下储气库研究的专家向《凤凰周刊》证实,利用盐穴储存天然气与战备石油,国外已有成例。以金坛盐穴的地质条件,储存石油并无技术障碍;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披露的一项研究表明了这一点:中石油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下令廊坊分院历时两年最终完成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金坛地下盐穴储备库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了在金坛利用12个已有溶腔,改建成250万方战略石油储备库的方案。此方案通过评估验收,并已作为国家二期战略油库在金坛布点的核心依据。

  尽管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即有学者建言当局将战略石油储备一事提上议程,但这一构想得到高层拍板已是十年之后。自2003年起,基于国家石油安全的考量,大陆开始启动第一期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在海岸沿线的青岛黄岛、大连新港、宁波镇海、舟山岙山开工建设四大地上石油储备基地(预计到2010年全面建成),并同时开始派员调研二期战略油库选址。

  该名专家表示,考虑到经济与安全因素,国家发改委决定二期储油基地建设在江苏金坛先期开展地下储存试验,由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委托中石油和中石化进行。所以此处绝少为媒体曝光的地下油库工程,酝酿周期其实已为时不短。水利部公告的查询结果显示,早于2005年8月,水利部即完成对此工程所配套“水土保持方案”的技术评审。不过截止目前,金坛盐穴的唯一身份依然只是储气库,专家直言这是政府在规划上自有想法。

  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之前公布的初步规划,我国料从2003年开始,用十五年时间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预计总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其储量安排大致为第一期1200万吨,第二、三期分别为2800万吨。整套工程完成后,大陆石油战略储备将相当于90天的净进口量——完工前,如只凭依石油系统的仓储水平,大陆石油供应仅能维持21天。

  外籍专家参与选址勘察

  与江苏金坛盐穴类似的湖北应城盐穴,因开采纯盐形成300万立方溶腔的地质条件,亦进入二期地下储油库备选名单。专家透露,今年8月底国家石油储备中心主任杨良松赴应城调研考察选址时,强调建设石油储备库属于国家行为,是国家实施的重大战略目标,第一批国家石油储备库主要建在沿海地区,且多建在地面,下一步要合理布局,以地下为主。

  除去在《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业已曝光的第二批战略油储基地之一(甘肃兰州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正以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示人,目前备选的地下油库多数处于前期准备的沉默阶段,这其中包括“国家石油锦州地下储备库”,以及“国家石油储备湛江市廉江地下石油库”等。这些地下油库相较于地上油库库容更大,以湛江地下油库为例,来自湛江市政府的2006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草案)表明,这是一处库区总容量700万立方,投资23亿人民币,前期工作于2010年才得以完工的大型基建。

  同时,2006年由石油系统媒体刊发的《中油四维勘察国家地下储备库纪实》一文提及,有法国与韩国专家出没于锦州地下油库的选址现场,参与勘察。法国是最早启动石油储备的国家,而韩国则拥有目前世界最大的地下石油储备库。

  工程筹划的进展不断见诸于地方政府的工作报告中,由于具体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和布局,将遵循“进油方便、出路畅通、靠近炼厂、快速反应”的原则,一旦石油储备基地的立项成立,其将不仅带来大型基建与上下游配套的炼化设施,更可在后续运作中取得丰厚税收,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种既可做政绩也可拉动经济的项目实不多见。官员倾向给予储备库项目以“招商引资”般的政策优惠,但因为项目的敏感属性,又须低调处理。

  重庆市万州区于去年11月被媒体爆出进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序列后,曾第一时间对外否认这一说法。当地媒体其时的报道称,“四川储备物资管理局与万州区人民政府签订投资协议,将在万州投资建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项目,提升万州的战略地位”,纵然万州官方其后在接受采访时,一再声明此项目不涉国家战略储备因素,但万州区政府2008年工作报告中,还是出现“做好80万立方米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等20个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的表述。

  颇具意味的是,万州周边既无大型炼厂也并不产油,这看似并不符合国家战略油库选址要求。但万州油库的出现,恰恰又映证出一条构想中的跨国石油安全保障线并非只是水中月,它的背后隐藏着一幅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宏大图景。

  图景隐现

  作为石油纯调入地区,重庆市每年有250万吨石油由连通重庆与兰州的“兰成渝”输油管道输送。《四川省“十一五”及2020年能源发展规划》显示,“十一五”期间并无加大兰成渝管线输油量的预算。这也就预示,本身能源供应匮乏的重庆在此期间暂无开源之策。耐人寻味之处在于,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于去年9月就表态,重庆将在2008年三季度后开工千万吨级炼油厂,中石油已与市政府就此签订投资协议,地点在距万州192公里长寿区。

  千万吨级炼油厂的油源,自然无法仰赖已有的“兰成渝”输油管道,一条六年前被提上议程的石油管道如得以贯通,会是炼厂油源的理想所在——规划中的中缅石油管道,将以缅甸为起点,经昆明到达重庆。而根据黄奇帆的说法,中缅输油管道在重庆的“出口”,很可能位于长寿化工园区,也就是千万吨级炼油厂的所在。

  2003年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吴磊与其他学者首次提出《关于修建从缅甸实兑到昆明输油管道的建议》,建议所希冀的是建设一条由连通缅甸与中国的石油管线,把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经远洋油轮从印度洋运至缅甸实兑港输送上岸,再通过长达900公里的输油管线经过缅甸曼德勒、云南瑞丽,直达云南昆明。此举以期绕过马六甲海峡,防备战时海峡可能遭到封锁后引发中国油运断顿。

  2007年大陆原油净进口量超过1.6亿吨,其中来自中东、北非的石油又占总进口量的一半以上。目前这些原油都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国内,这使得马六甲成为中国石油进口通道的咽喉。

  之前这一方案曾被认为成本偏高、难以得到周边国家尤其是印度的认可。修建中缅石油管道的支持者、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瞿健文表示,除中缅石油管道方案,当时还有从巴基斯坦首都卡拉奇至新疆的输油方案,从孟加拉国的吉大港上岸至西藏的输油方案,还有凿通泰国克拉地峡的运河方案。但经过论证后发现,三条路线在成本和安全方面都存在缺陷。

  比如运河方案的开通至少需要十年,耗资200亿美元,运河的开通必然对一向受益于马六甲海峡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利益造成冲击,在东盟内部形成新矛盾。而且泰南穆斯林聚居的5个府长期以来闹独立,运河预案刚好将这5府与国土主体隔开。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朱兴珊指出,大陆担心马六甲海峡,实际上是担心美国卡脖子,但改道泰国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美国在泰国也有驻军。

  瞿健文称中缅接壤地区气候温和,铺设相对容易,单就管道建设来说,投入20亿美元左右即可。即使这条管道年输油能力仅2000万至3000万吨,也可满足西南市场需求,从而不至于因成品油供应紧张引发其他社会问题。但新建一条输油管道,将国外海上来油途经缅甸引入内地,实际操作中依然面临诸多困难。由于中缅输油管道项目对新加坡贸易及越南、印度石油供应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十分敏感,中国政府对此也慎之又慎。

  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则表示,对马六甲海峡能源运输的担心没有必要,假设某国封锁中国油运咽喉马六甲,那意味着其与中国的关系已高度紧张。如果进入战争状态,建管道也没有意义,况且马六甲也是日、韩等国的瓶颈,在国际政治博弈中不能只考虑单方面的因素。他认为应多渠道、多方式、多来源的建立中国石油安全体系,单纯期望解决马六甲问题就能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不切实际。

  事实上,目前建设中,与拟建设的通往大陆的石油管线(包括来自西北方向的中哈石油管线,从北方抵中国东北的泰纳石油管线中国支线,以及从西南方向通向内地的中缅输油管线)正在向油路多渠道发展。以已公布的输油能力计算,上述管线全部竣工后将能为大陆提供5000万吨/年以上的进口石油,占大陆石油进口总量的1/3以上。

  与此同时,成体系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也正是围绕这一层次展开,国储战略油库的布局将随着这些管线的进展情况渐次明晰,只是管线的推进也并非坦途。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教授林锡星表示,中缅石油管道暂没有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只有等缅甸形势好一些,尤其是到2010年缅甸大选后政局更稳定时,中缅石油管道才有望实施。

  2010年是道坎

  目前大陆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学者钟伟、蔡原江曾公开一份报告,试图从形势和应对政策上,对中国石油战略储备的现实以及未来进行一次结构分析。在报告中他们依据能源所“西部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的研究估算,2010和2020年中国原油需求分别为2.96亿吨和3.90亿吨。而纵观国际能源组织和国内十几个中长期战略规划,中国原油年产量到2020年至多能达到2.0亿吨的规模。

  保守估计,2010年大陆需要进口原油1.5亿吨。如果国家战略储备体系建立不完善,中国将难以保证石油供应。按照国际能源机构制定的标准,当石油供应中断量达到需求量的7%时,就是能源安全警戒线,彼时的中国显然将超出这个标准,在2010年之前是否能建立起相当数量的石油战略储备,已是事关国家安全的当务之急。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