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牧青在石油大门关闭30余年后,6月30日,伊拉克公开拍卖油田和气田开采权。这是该国自1972年施行“石油资源国有化政策”以来的首次招标。
面对伊拉克“惊为天量”的丰富石油储量,全球主要石油公司蜂拥而至,共有120家石油公司参与了油气田开采权竞标,41家公司入围。最终,由英国石油公司(简称“BP”)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组成的联合竞标体,赢得了伊拉克鲁迈拉油田的开采权,也成为惟一成交的项目。
8块标的7块“流产”
招标活动当天在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绿区的一家酒店举行,并向公众现场直播。招标原定6月29日开始,因沙尘暴天气推迟至6月30日。
但是,竞标首日却出现戏剧性的一幕。在被拍卖的6座油田和2座气田中,仅有鲁迈拉油田被拍出,其他均“流产”。首单也是惟一一单的“鲁迈拉油田技术服务合同”,被英国BP和中石油组成的竞标团拿下。据路透社报道,两家公司之所以赢得这份合同,主要原因是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率领的竞标团,拒绝接受伊拉克政府提出的、被认为过少的技术服务费用。
来自中国、意大利、英国和美国的其他石油企业,同样坚持要求伊拉克政府增加技术服务费用,致使其余招标油气田有的未能成交,有的根本无人问津。美国经济预测机构“IHS国际观察”中东能源分析师塞缪尔·齐斯茹克说,这一结果将令伊拉克政府相当失望。“伊拉克把全局发展寄托于本轮招标。”他说,“只落实一个油田合同的事实,非常令人失望,招标未获成功。”
除中石油外,中石化、中海油均取得了入围资格,然而与中石油不同,中石化、中海油双双撤标。中石化、中海油曾联合美国康菲石油,对伊拉克巴伊哈桑油田发起竞标,该联合体希望每超额生产一桶原油获得26.7美元的报酬,但伊拉克石油部却只愿意支付4美元。
中石油与BP为何联手
依据竞标结果,中石油和英国BP同意将鲁迈拉油田的日产量,从目前的110万桶提高到280桶,两家公司将获得的回报,为扣除投资成本后每桶原油2美元的报酬。而此前两家公司提出的联合竞标价,是收回投资成本后每桶原油报酬3.99美元,最终成交价仅是一半左右,这份合同期限长达20年。
油田勘探和开发是一项风险极高的投资,伊拉克复杂的政局和动荡的社会环境,加剧了投资风险。此外,伊方还要求中标单位的生产经营,必须接受伊官方的“共同管理”,进一步削弱了经营单位自主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能力。
伊拉克政府条件苛刻,生产利润微薄,鲁迈拉油田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吸引中英联手的竞标团?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称,鲁迈拉油田是伊拉克最大油田,拥有约177亿桶的原油储量,相当于全美储量的一半以上。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战略所所长曹晓曦认为:“两美元报酬是扣除投资成本后的收入,虽相对较低,但获取的这笔报酬是固定的、有保障的。若能顺利达成日产280万桶的目标,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中石油联手BP是一个互补组合。中石油开采成本较低,资金充足,但国际经验相对较少;而BP是个老牌石油公司,国际经验丰富,对于伊拉克的石油经济和地缘政治状况也更了解。中石油携手BP可以减少国际风险,补其缺乏经验、人才匮乏之不足。
此外,两家联合还有战略合作方面的考虑。中国石油消费增量较大、能源市场潜力巨大,BP以此加强与中石油的长期合作,可以获得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的商机。此次中标对中石油而言,使其公司在海外作业的模式由单纯的技术服务,上升到合作开发油田的新台阶。
外媒称中石油为“赢家”
此次竞标尤为引人注意的是中国公司成了“赢家”。《纽约时报》的报道说:“经过6年战争,美国人或伊拉克人可能都没料到,中国将成为伊拉克油田的赢家之一。”
《纽约时报》的另一份报道称,西方国家不应对中国企业经营伊拉克油田感到担忧,因为这能让中国在促进伊拉克地区稳定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如果希望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个负责的股东,就需要让中国在世界上购买股份”。
《华尔街日报》的评论认为,BP牵头的财团赢得了在伊拉克整顿世界最大油田之一的主导权,但对这个英国巨头及其中国合作伙伴来说,真正的工作才刚开始。
英国《金融时报》则指出,虽然该合同不会带来高利润,但将为中石油提供一个机会,让中国保障石油供应,同时与一个关键石油国家发展关系。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