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石油之光”背后的故事

   2009-09-12 大庆晚报张亢亢

30

核心提示:  任何一件成功的作品,都有它不为人知的故事。大庆市标“石油之光”,就是这样——   揭秘“石油之光

  任何一件成功的作品,都有它不为人知的故事。大庆市标“石油之光”,就是这样——

  揭秘“石油之光”背后的故事

  当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女记者张亢亢在报道中说:没想到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的中国,第一件成功的抽象雕塑作品会出现在北方城市大庆

  孩童时,对“石油之光”有了最初印象,感觉它很高,要仰着脖子看。

  后来,长大了,当了记者,外出采访时,虽然经常路过“石油之光”,对它的了解,也只限于“简介说明”。

  直到几天前,因为报道“市标”,记者采访了它的设计者吴景行、张少杰和战广彦,这才知道,它诞生的背后藏了许多秘密。

  A建雕塑的构想源于“发现”

  22年前,时任常务副市长的张立中,到过很多城市。这些城市里,都有表现本土文化的雕塑。

  这个发现,让张立中陷入了沉思。

  不久,在他的脑子里,一个想法逐渐成熟:建设美丽大庆,应该立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雕塑!

  这个想法,得到了当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作为市“八五计划”中的一个项目推了出来:建一座能代表大庆的大型雕塑。

  B仨画家设计出城市雕塑

  说来让人惊讶:“石油之光”的设计者,全是干美工的,都画了一手好画,但从没搞过雕塑设计。

  大庆最早的城市雕塑,是儿童公园的“大娃娃”,还有一些孩子群像,但这些雕塑,都是请四川专家设计的,而且要价非常昂贵。

  1985年,时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副局长的杨传璧,主抓大型雕塑这个项目,是监制人之一。

  那时,建大型城市雕塑的地方很少,来“走后门”的人很多。经过一番认真考虑后,杨传璧最后拍板:这座雕塑的设计,只有了解大庆的人才能胜任。与其花这么多钱去请外边的人,不如让大庆人自己去创作。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雕塑的乡土气息味才能最足,油味也最浓。

  于是,那年5月,一批美工人员被抽调到一起,组建了雕塑创作室,其中就有吴景行、张少杰和战广彦。

  先是大伙分头搞创作,然后又集思广益,最后明确了创作方向:不搞人物,搞图案;要让搞地质的人能看出点门道。

  要知道,当时,还从没有人用图案来做过城市雕塑。

  他们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创作出了“石油之光”——形态,由挺拔的竖线条和弧线组成,看上去非常有气势;圆形的基座,代表岩芯;三棱形的塔身,代表钻杆;塔身上的徽标,是油管的横断面,喻示着滚滚原油涌向四面八方……

  大庆人自己设计城市雕塑的时代开始了!


  C两度险些被“推倒”

  “石油之光”能够站起来,并站住,实属不易。有两回,险些被“推倒”。

  第一回,是设计方案敲定后,杨传璧带着吴景行3人到二号院作汇报。那天,会议室里坐了许多领导和专家,时任市长郑耀舜、常务副市长张立中也在场。

  讨论“石油之光”的设计方案时,会场里争议很大。一位嗓门很亮的老教授,说话很有煽动性,轮到他发言时,他直言不讳地说:“我怎么就看不出来这个东西哪儿好呢?!”

  “当时,要不是郑市长和张副市长给我们说话的机会,并力挺这个方案,恐怕‘石油之光’早就被推倒了!”言语间,设计者们的声音里满是感激。

  另一回,是兴建团结路立交桥时。当时,为了立交桥的整体视觉效果,有人建议:推倒“石油之光”。为这事,时任市主要领导,向各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消息传出后,许多老会战、热心市民和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表示反对,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市领导表达心声:“‘石油之光’是大庆的向征,不能倒。”

  就这样,“石油之光”又逃过一劫。

  D落成剪彩不准报道

  采写这篇报道时,需要配发一张照片,内容是当年“石油之光”落成剪彩现场。上网搜、翻资料找,怎么也找不到。后来,在原市政协副主席杨传璧家里,终于找到了这张照片。

  这么大的一件事,怎么会找不到现场资料呢?

  与现在相比,22年前的大庆人,思想还很保守,当时,“石油之光”很受争议。有些人认为:建座雕塑放那儿摆着看,还不如建幢住宅楼让老百姓住实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石油之光”落成剪彩那天,现场有关领导突然接到通知:关于“石油之光”落成剪彩的事,要做到最大限度的低调,不要宣传报道。

  结果,那天,只有档案馆的一个工作人员在现场录了音像资料,其他人一律不准录像、照相、采访。

  后来,《人民日报》海外版女记者张亢亢,最先报道了这件事,她在文中写道:没想到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的中国,第一件成功的抽象雕塑作品竟出现在北方城市大庆。

  随后,“石油之光”落成剪彩的消息,才陆续出现在《人民日报》、省报、市内的报纸上。


  E超前设计创下22年奇迹

  今天的“石油之光”,依然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得益于当初的设计理念。

  22年前,设计者们追求这样一个设计理念:在现有基础上再往前迈一步,一定要现代,一定要考虑到未来的效果。

  当时,对于这个“未来”,谁也不知道是多少年,只是一直在绞尽脑汁地想:什么样的东西最能代表大庆。

  一天,设计者们来到井场,看到了钻井换钻头时的情景:钻杆,一根一根地被接起来立在钻台上,那种气势磅礴、挺拔向上的感觉,让大伙忽发灵感——这些钻杆最能代表大庆!

  别说,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没学过也有好处:胆子大,思想不受框框约束。

  在任意的想象中,他们整了七八个稿样,有四方的,有三棱的,还有三棱带弧度的,并且都做了些方案,最后,大伙一致认为三棱形效果最好。

  “石油之光”的形状,出炉了!

  F差点建在火车站

  作为一座城市的象征,“石油之光”兴建的位置很重要。雕塑现在的落脚地,并不是最初的选择。

  为了选址,设计者们跑了不少地方,最后,看好了大庆火车站站前广场。就在这时,他们听说,那里要打井,周围好多房子都已经扒了,于是不得不放弃。后来,走到中七路、萨大路和卡尔加里路(现在的世纪大道)的交会点,他们感觉这里也不错,于是决定:把“石油之光”建在这儿。

  在那次施工中,除了做不锈钢和土建的活雇用了外地施工队,其余所有的设计、工艺和技术,都是大庆人自己完成的。这也正是“石油之光”成为市标的重大意义所在。


  G施工中的“小插曲”

  改来的海燕

  施工时,“石油之光”下面的设计,不是环抱的海燕,而是从中间向外放射的6组管子,但因为“不好处理”,吴景行他们决定把它做成环状,于是,又改做了6个相连的油浪。但怕冬天发生冻胀,就又断开了,分成了6个,最后变成了6只海燕。

  放个铁人像

  建完之后,施工现场来了3台吊车,其中,最重的吊车有70吨,还有2台40吨的,3台车分成3面同时作业,把主体钢管立了起来。

  当时,吴景行就站在附近的团结路菜市场门口,感受雕塑整体效果,看到身旁有个老工人,他就问:“老哥,这雕塑好不好看?”老工人瞅了瞅,干脆地回答说:“不好看。那上面是平的,是不是还应该放个铁人像啊?”

  唯一的缺憾

  3位设计者说,因为当时的工艺太落后,“石油之光”显得有点粗糙。

  那时,“石油之光”的塔身,是用10根3米长的管子接起来的,外面包了一层钢板,接缝焊完后得打光,打光后的焊口和没打光的地方显然是两种感觉,看着非常粗糙。

  一番琢磨后,吴景行他们决定:喷砂,不管光溜不光溜的地方,统统喷毛了,经过一番努力,这些接起来的管子,终于浑然一体了。

  只是,晴天看塔身,是不锈钢的,阴天下雨时看,有点像水泥管子。设计者们说,这是它唯一的缺憾。

  采写这篇报道,记者特意拜访了市老领导张立中和杨传璧。忘不了他们听说“石油之光”成为市标后欣慰的神情,忘不了他们对“石油之光”发自心底的评价——

  张立中:事实证明,“石油之光”立到那儿永远倒不了!我给它打满分!

  杨传璧:当初立下的创作目标是“一点遗憾都不要有”。如今,“石油之光”站住了,验证了一切。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