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我国第一条长距离原油管道建成,原油从克拉玛依油田汩汩流进独山子炼厂,改写了原油进厂“车拉船运”的历史。
上世纪60年代起,我国相继发现十几个大油田,1978年生产原油突破1亿吨。传统运输方式限制了油品运输能力,影响了炼油能力的增长。1970年大庆至抚顺长输管道开建,拉开了管道建设发展的序幕。上世纪70~90年代,华北、华东、华中、西北地区分别建成任京线、东临线、中洛线、塔轮线等管线,我国原油管网初步形成。
1998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重组,石油储运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2004年,全长645公里的甬沪宁地区进口原油管网成功穿越长江、杭州湾,连接东部沿海炼化企业,解决了长三角地区原油供给问题。2006年,我国最长原油管道——仪长原油管道在长江沿线建成,结束了华中地区沿江炼化企业依赖长江航运,“雾锁长江”就要“等米下锅”的原油短缺局面。
与原油储运设施相比,天然气管道建设与百姓的生活更为密切。我国最早的四川盆地天然气管线,1958年仅有27.7公里。“八五”之后,国家开始调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利用天然气清洁能源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天然气管道建设逐步走向规模化。
三条长输管道将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引入经济发达、能源需求大的东部地区,有力推动了东西部经济的均衡发展。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管道全长3856公里,2004年投产后,中原、华东、华北、华中地区60多座城市、3000多家企业和5700万户居民从中受益。2007年,又一条横贯东西的能源大动脉——川气东送工程开工,将普光气田的天然气,经重庆、湖北、浙江、江苏输至上海,全长2203公里,预计2009年10月分段投产。2008年,全世界最长的一条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二线开建,全长9102公里,将新疆及从中亚地区进口的天然气,输往中西部地区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管道建成后,将稳定供气30年以上。
成品油长期存在严重的产供销矛盾:东北油气资源多,炼厂多,但市场小;西南地区有油品需求,但没有大中型炼油企业。2005年,中国石化建成国内距离最长的西南成品油管道,东起茂名,西至昆明,在西南三省区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战略格局。格拉、兰成渝、鲁皖等成品油管道的建成,也有效解决了紧缺地区的运油难题。
为吸纳来自世界产油国的原油,我国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之滨铺开码头蓝图。册子岛、大榭岛、黄岛、塘沽南疆、天津实华、曹妃甸等30万吨级原油码头相继建成,年接卸能力达1亿吨以上,为神州经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工业血液。
2004年,镇海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打下第一根基桩。其后,舟山、黄岛、大连三个基地陆续建成投产,与镇海基地一起,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四大巨人。
目前,我国已建成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6.7万公里,其中原油管道1.9万公里,天然气管道3.4万公里,成品油管道1.4万公里,如果把这些管道接起来,能绕地球一圈半还多。
管网体系建设基本实现西油东送、西气东输、川气东送、海气登陆,初步形成了油气生产、供需、消费的合理布局。
油气管道继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之后,成为中国第五大运输行业,在神州大地的版图上横跨东西、纵贯南北。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