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经济足迹:1963年石油基本自给

   2009-10-05 新华社新华社

65

核心提示:上世纪60年代前半期,随着大庆石油会战和华北石油会战的胜利,我国石油工业有了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石油

  上世纪60年代前半期,随着大庆石油会战和华北石油会战的胜利,我国石油工业有了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石油工业的面貌。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可以基本自给了。”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石油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仅有甘肃玉门老君庙、新疆独山子、陕西延长等几个小规模油田,年产不足12万吨,国内消费的石油基本上依靠进口。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开发建设了克拉玛依油田和冷湖油田及四川油、气田,扩大了玉门油田,初步形成了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在东北、华北、西南等几个大盆地进行的区域勘探取得新的进展。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但是,这个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60年代初,我国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严重困难和巨大压力,大庆石油会战就是在这个时期打响的。会战过程中,涌现出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形成了体现中国工人阶级风貌的大庆精神。在创业中,王进喜喊出了“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响亮口号。从安装钻机到钻出第一口井,他一连七天七夜不下“火线”。当地老乡感动地说:“王队长可真是铁人啊!”从此,“铁人”这个响亮的名字,传遍了全大庆,传遍了全中国。面对生活上的困难,石油工业部领导提出要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60年入冬之前,会战指挥部发动干部、职工及家属,四五个月内盖起30多万平方米“干打垒”房屋,保证了队伍过冬。为了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会战指挥部组织职工、家属开荒种地,领导带头下地拉犁,表扬和树立了“五把铁锹闹革命”的薛桂芳等一批家属中的先进人物。三年多的会战中,共开荒种地约6700公顷,收粮2300万公斤,菜3000多万公斤,保证了会战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并在发展中初步形成了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新型矿区。经过3年多的奋战,到1963年,我国高速度、高水平地探明和建设了大庆油田,形成了年产600万吨原油的生产能力,对实现石油产品基本自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64年1月21日,石油工业部党组向中共中央报告,提出要在天津以南、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组织华北石油会战。参战职工发扬大庆会战的光荣传统,以“铁人”为榜样,艰苦奋斗。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多次亲临指挥。到1965年,在山东建成的胜利油田、在天津建成的大港油田都开始出油。华北石油会战打开了渤海湾地区的勘探局面,在中国东部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石油生产基地。

  经过大庆石油会战和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底,中国原油产量达到1131万吨,实现了国内消费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实现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