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发文加强煤电油气运及重要物资保障工作

   2009-11-16 国际能源网本站专稿

35

核心提示:发电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电[2009]303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积极应对恶劣天气影响抓紧做好  

  发电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电[2009]303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积极应对恶劣天气影响抓紧做好

  煤电油气运及重要物资保障工作的紧急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经信委、工信委、工信厅),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广州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煤电油气运供需形势基本正常,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地支撑。针对迎峰度冬阶段,气候复杂多变,各种灾害时有发生,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及有关单位对相关工作已进行了安排部署。11月上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给群众生活、交通运输和工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对此,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强降雪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9]25号)。为切实做好煤电油气运及重要物资保障供应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恶劣天气对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影响,将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要求落到实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现就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做好煤炭生产供应工作。各有关单位要督促煤炭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好煤炭生产,确保有效的装车资源。针对冬季恶劣天气条件下市场需求的变化,要加强煤炭购销存动态监测,督促煤炭供需双方加强衔接,积极组织落实资源,确保重点地区、重点用户的用煤需求,特别是要把居民供热取暖和发电用煤作为保障重点。铁路、交通部门要完善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应急预案,加强运输组织调度,保持运煤主要通道、港口、交通枢纽有序畅通,对供应偏紧地区及时组织抢运,尤其要确保发电供热用煤。

  二、保障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各有关单位要督促发电企业千方百计增加煤炭库存,加强设备检查与维护,抓紧制定防寒防冻预案,确保发电供热生产平稳运行。电网企业要随时掌握用电需求和电厂存煤动态,科学安排运行方式,优化电力调度,确保安全稳定运行;充分借鉴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经验,完善应对措施和应急预案,备足应急物资、装备,并组织抢修力量,最大限度地减轻雨雪等恶劣天气对输电、供电造成的损失。同时,配合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完善有序用电方案和大面积停电预案,确保重要设施、公共单位、居民生活和煤矿、化工等特殊行业的供电安全可靠。

  三、搞好成品油天然气供应。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要精心组织生产,特别是努力增产低凝点柴油,保障资源供应。统筹资源平衡,做好产销衔接调运,优化管网运行,确保所属加油、加气站点正常运营,低凝点油品供应要不断档、不脱销,同时采取流动加油车等多种措施,加强对交通受阻路段滞留车辆的油品配送供应。强化安全管理,确保油田、炼厂、管道等油气产销储运设施平稳运行。加强需求侧管理,优化用气结构,对资源供应薄弱地区予以重点关注和协调,确保居民生活、公共设施等重点领域用气需求。

  四、保障交通运输安全畅通。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做好恶劣天气下的运输协调和应急工作。发挥多种运输方式的互补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道路预警和交通管制信息,并与相邻省区市及时沟通协调,提前做好分流工作。一旦发生雨雪、大雾等恶劣天气,及时采取融雪、防滑、疏导等措施,妥善应对,尽量减少高速公路、国道主干线封路,防止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对受恶劣天气影响滞留的车辆和旅客,要及时采取救援和疏导措施,确保旅客生命和财产安全。各车站、机场、码头要加强服务,做好通报解释工作,确保紧急情况下乘客能及时有序疏散,维护良好的交通运输秩序。

  五、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并适时启动。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各有关单位尤其要借鉴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经验,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未雨绸缪,细化各项应对措施,进一步完善煤电油气运生产供应等环节的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最大限度降低恶劣天气对煤电油气运保障的影响。

  六、确保生活必需品和甲流感防控物资的稳定供应。各有关单位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对粮、油、肉、蛋、奶和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场监测,及时掌握产供销存等情况,加强监管,稳定市场价格;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积极组织货源,增加有效供给,发现问题迅速解决,确保人民群众正常生活需要和市场供应。切实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苗、防治药物、医疗器械等物资的生产、调运的各项保障工作。

  各有关单位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保民生、保运输、保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密切关注气象变化,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密切配合,妥善处置各类问题,使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如有重要情况要及时报告。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三日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