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倒计时 碳关税成争议焦点

   2009-11-25 上海证券报朱周良

35

核心提示:还有12天,为期两周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就将拉开大幕。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目标、资金

还有12天,为期两周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就将拉开大幕。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等关键问题上仍然分歧严重,各方对本次会议能否取得突破、达成温室气体减排全球新协议依然持谨慎态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法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提出的征收碳关税提议,近日在全球引发争议。专家和各国官员担心,类似保护主义措施可能带来更多贸易摩擦,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也会阻碍下月的气候大会取得任何实质成果。

法国欲率先征收碳关税

在碳关税的问题上,美国是最早提出这一设想的国家,但具体到详细计划上却是法国“一马当先”。

所谓碳关税,主要是指如果某一国生产的产品不能达到进口国在节能和减排方面设定的标准,就将被征收特别关税。一些专家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应该叫做“边境碳税”,而不是关税的一种。

尽管遭到了欧盟的一致反对,但法国日前仍单方面提出,将从2010年开始对那些在环保立法方面不及欧盟严格的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在此之前,法国已宣布对其本国的家庭和企业征收这一新税种,主要针对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方面的消费。

根据法国总统萨科齐的提议,向外国进口商品征收的碳关税税率将为每吨二氧化碳排放收取17欧元,此后还将逐步递增。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钢昨日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盟在碳排放方面一直充当“急先锋”的角色,因此法国提出征碳关税也有一定道理,但毕竟只是“一家之言”。

李钢说,从法国的角度来说,本身在国际贸易中的排位并不高,法国积极推动碳关税事宜,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政治考量,即显示法国在国际社会的存在和影响力。

受到广泛反对

按照法国的说法,提出征收碳关税,是为了防止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不能达成协议。但很多其他国家的官员和专家都指出,这样的保护主义措施恰恰是可能阻碍任何实质协议达成的最大绊脚石。

欧盟现任轮值主席国瑞典已警告说,法国的保护主义提议,可能阻碍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全球气候协议。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也公开批评了法国的行为。他表示,法国关于在欧盟层面推行碳关税的提议很不成熟。

“在当今的全球化世界,征收排放税不是解决环境挑战的正确之选。”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主席、欧盟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代表团团长雷宁说。

法国的建议包括,给欧洲企业免费发放碳排放许可,同时对一些外部国家的进口商品征收额外关税。对此,雷宁认为:“且不说这样的保护主义措施对欧盟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领导角色带来了破坏性影响,类似措施本身就不符合互惠原则。”

李钢指出,对于碳关税问题,现在还不好做任何评价或是下定论,要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才能进一步评估。“单边搞一个什么碳关税未必能成,而且还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反弹。”

碳关税成为趋势?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指出,从国际趋势看,环境和贸易挂钩的趋势愈加明显,特别对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很大压力。

在法国提出碳关税之前,欧盟曾提出将全球2000多家航空公司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计划。根据这一计划,从2012年起,所有进出欧盟及运营欧盟内部航线的航空公司都将为其所排放的含碳温室气体付费,包括中国的几十家航空公司。

萨科齐在为自己辩解时称,他的提议并不是保护主义,而是“公平竞争”行为。他还拉来美国“垫背”,称美国众议院已在一份气候变化立法草案中纳入了征收谈关税的条款。

美国众议院7月份曾通过了一项“限量及交易”法案,其中含有开征碳排放关税的条款,以确保美国企业“不会丧失竞争优势”。不过,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警告称,开征碳关税可能会发出一种保护主义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WTO似乎也对美欧的碳关税计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WTO和联合国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只要起草得当,理论上美国等国可以使碳排放税收符合WTO规则。不过报告也强调,很难证明这些措施并非一个幌子,目的是对国际贸易进行非法限制。

专家表示,不管接下来的谈判进展如何,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坚持三点:一是在减排问题上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二是明确历史排放责任,因为气候变暖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发达国家的存量排放造成的;三是从自身的发展方式转变出发,采取更多措施向环境友好社会转型。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