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石化产业振兴规划

   2009-11-30 经济日报中国石化行业协会

56

核心提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表示:“两份《指导意见》是对《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配套解读,有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表示:“两份《指导意见》是对《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配套解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目的和宗旨就是要推进石化产业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结构调整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进入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特征的快速发展时期,”李勇武说。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的经济总仅次于美国,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增长,化肥、农药、纯碱、烧碱、染料等传统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紧缺产品的自给率也有很大提升。

  虽然我国已经是石油和化学工业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产业的总体水平和竞争力却仍待提高。多年来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造成行业经济增长的总体质量不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不扎实。经过多年累积,行业内部不少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进一步显露出来。

  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而高端产品供应不足,又需高价进口。其次,资源短缺正越来越成为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石油、天然橡胶、硫磺、钾肥等对外依存度都在50%以上。第三,环保压力成为行业面临的又一突出难题。石化工业是污染物排放大户,废水、废气、废固分别居全国工业行业第1位、第4位和第5位,氨氮化合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也均位于工业生产行业前列。

  此外,行业企业总体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导致行业竞争力不强。而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行业发展缺乏新的增长点,也是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重要原因。

  “大而不强是我国石化产业的现状,”李勇武说,“正因如此,只有在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方面进行比较大的调整,石化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转变增长方式、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这是石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制定两个《指导意见》的初衷。

  结构调整是产业升级的现实需要

  在2008年下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进入景气周期的下行时期,国内石化产业也受到严重冲击。

  但在行业整体受到冲击的情况下,高端产品所受冲击比低端初级产品小得多。“只有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高端产品比重,才能提升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李勇武认为。

  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今年出台的《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不少地区为落实规划的要求,也制定了本地区的石化产业振兴规划。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掌握的情况来看,目前一些地区盲目、重复建设的现象仍然存在,李勇武说:“我国磷肥产能过剩约40%,但今年前8个月磷肥的投资同比增长85.4%,这表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还需进一步整治,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在大宗石化商品市场已趋相对饱和的情况下,盲目上项目的做法,只会造成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赵俊贵表示。对于石化产业来说,结构调整的本质在于实现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不是口号,要成为扎扎实实的行动。”李勇武说。

  科技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大支撑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李勇武告诉记者,技术创新作为实施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已经越来越被行业及企业所重视。

  经过多年的发展,石化产业已形成了专业配套较完整、门类较齐全的科研开发体系,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行业基础性研究及共性技术开发力量不足、成果的工程转化能力不强等问题。记者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了解到,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成果转化率还不到30%,分离技术应用中的一些重要设备、配套部件,国内还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为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有力推进结构调整,我们同时编制了《石油和化工产业振兴支撑技术指导意见》,在行业推广一批先进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稀缺产品和高端产品产业化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负责《指导意见》编制工作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潘德润说。

  目前,协会正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和国家创新能力建设项目,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下一步,协会还将进一步组织好石化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的实施,大力扶持功能复合材料、生物化工等新兴产业发展,培育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