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监总局求解煤炭安全长效机制

   2011-05-13 石化石化

93

  “最近非常忙,主要是目前形势紧迫。”安全生产监督部门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时值煤炭安全生产的关键执行年,而当前的安全局面却不容乐观。

  今年3月27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家安监总局等多个部门,对试点加强煤炭安全保障建设的合作项目达成共识,预备启动约1亿元人民币。不过,就在当天,贵州省水城煤业集团公司汪家寨煤矿发生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死亡10人。次日(3月28日),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一平垣乡余家岭煤矿发生瓦斯爆炸,26人遇难。

  今年一季度,尽管全国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都有所下降,但是重特大煤炭事故明显抬头。三月份全国煤矿发生重特大事故22起,比前两个月的总和还多3起,其中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6起。同时,各地关闭小煤矿的进展也不顺利。

  因此要到年底累计三年关闭超过1万处小煤矿,实现安全事故达标的“关键年”任务,执行难度很大。目前国家安监总局和相关部门预备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将煤炭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安全标准,并拟启动多项提高煤炭行业门槛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煤炭事故频发的问题。

  建立煤炭安全长效机制

  国家安监总局正力求治标与治本结合,建立煤炭安全的长效机制。除了加大行政监察、责任追究、媒体监督等治标的方法外,通过建立安全标准,实施将瓦斯转化为资源的工作也正在开展。

  按照中央办公厅的要求,国家发改委负责制定煤炭行业规范和标准的职能,已经交给国家安监总局下属的煤矿安监局。国家安监局正在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国家标准委协商,尽早将煤炭安全标准纳入国家标准。

  4月3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王显政表示,在编制国家安全规划的过程中,将继续发挥煤炭行业协会的作用,同步编制煤炭行业标准化发展规划。未来有关煤炭行业标准列入国家标准的项目,正全面展开。

  煤炭安全生产的治本政策,仍遭遇煤炭利润较高,以及地方大建小煤矿等问题。按照国家相关要求,三年内要关闭1万家小煤矿。其中今年三月底必须关闭的2723处矿井,实际上并未全部关闭。从6月份开始,新一批需要关闭的矿井名单将公布。

  但是,在关闭的同时,一批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却在新建之中。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煤矿在建项目3890个、新增能力7.3亿吨,其中30万吨及以下小型煤矿项目3590个、平均单井规模只有6.2万吨,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煤炭行业分会高级工程师芮素生指出,中国煤炭行业的安全标准并不少,但在地方遭遇阻力,需要解决利益驱动问题。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2月,全国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40亿元,同比增长2.3%,使全国规模以上煤炭行业利润大增57.3%。

  本报记者获悉,目前国家发改委牵头研究制定关于完善小煤矿完全成本的政策,提高准入门槛。同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组织研究小煤矿劳动用工的相关政策,要求煤矿企业严格执行用工备案制度,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提高职工工资待遇,从源头上规范小煤矿用工行为。

  此外,国土资源部等部门也在研究起草规范性文件,解决目前部分地区存在的采矿许可证有效期过短的问题,并预备及时吊(注)销不符合办证条件的煤矿企业的相关证照。

  携手联合国五地试点

  国家安监总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机构合作,将在中国煤炭事故频发的地方,试点提高中国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五个试点的地方分别是河南、山西、安徽、贵州、辽宁。其中辽宁主要借鉴研究国外法律法规,以及监察执法体系的建设。河南试点安全标准,包括各种经济财政政策的研究。安徽开展煤层气体的监测、抽取、利用和技术转让等研究。山西加强系统安全教育和培训。贵州则是开展乡镇安全标准的管理体系研究。

  目前中国煤矿工业事故的百万吨死亡率约为美国的70倍、南非的17倍、波兰的10倍、俄罗斯和印度的7倍。中国一些煤炭事故的死亡率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亚美大陆煤层气公司武英江对记者表示,瓦斯作为煤层气体,本来是一种很好的能源资源,现在却大量浪费,还成为安全事故的重要隐患。

  目前瓦斯利用的工作已经展开。4月下旬,国家安监总局在重庆中梁山召开煤矿瓦斯先抽后采经验交流会,推广瓦斯抽采利用的科学管理、适用技术、配套政策、先进理念等。同时国家也将利用财政补贴,为瓦斯利用开采提供方便。

  此外,国家安监总局将与国际合作,为超过1000名矿工及其家庭提供培训教育,重点针对死亡率约为全国平均水平两倍的乡镇煤矿,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代表马和励说:“这个项目力图与矿工及其家人一起寻找安全挑战的解决之道,而不仅着重于完善安全标准和改进采矿方式。”

  安监总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胡予红指出,从国外吸取一些经验和技术,特别是瓦斯利用较为完善的技术,有利于针对中国煤炭安全生产建立良好的长效机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