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成品油调价的“时间窗口”浮现。
“4月份预计国内成品油每吨将上涨200元到300元,更大可能是200元多一点。”息旺能源分析师廖凯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
国际油价3月31日逼近每桶84美元,创下17个月来的新高,根据息旺能源的监测,3月31日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加权均价变化率连续移动22个工作日已达到4.25%。
去年5月公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提出,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自从去年国内启动成品油定价新机制以来,国内成品油价一共出现8次调整,5升3降。国内油价几乎是每月一调,甚至有的当月调整两次。但去年11月调价后,国内油价已有4个月没有调整,稳定了一段时期。
由于试行办法提出的是“可相应调整”,是否调整还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状况。最近一段时间,西南干旱加重国内通胀预期,油价是否会上调?廖凯舜表示,通胀和干旱不会给油价上调带来太多压力。
与成品油价格调整相伴的是,成品油定价机制的“细节调整”也在升温。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不久前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将对国内成品油价格的监管制度进行一些细节上的调整,使它更科学、规范、透明。
对于“细节调整”,市场关注的焦点较多地放在了“22个工作日和4%”的机制上。
“在国际原油价格基本平稳的情况下,目前的定价机制没有太大问题。如果国际油价大幅波动的话,它的滞后性就显现了。例如流通环节的屯油、投机行为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研究员邓郁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邓郁松建议,从长远看,要加快调整频率,适时定价,使价格机制发挥更好的作用。这一点也得到了廖凯舜的认同,“间隔时间不能反映国内的供需平衡,这是定价机制最需要完善的。”
不过,东方油气网首席分析师钟健则认为,把22天缩短没有必要。在他看来,只要中国和国际油价接轨,无论是时间长短,市场都会对未来国际油价有一个判断,这种预期不可能被消除。
“缩短间隔周期可能会将国际油价的波动几乎全部引入国内,这样国油价会很不稳定。”钟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细节调整”肯定是必要的,不过应该更多地考虑把调价与供求关系因素、现实油价结合起来。
邓郁松认为,在上次定价机制改革以后,实际上只是给了零售环节的最高限价。近几个月来,虽有一些促销行为,但还不是普遍现象。“整个市场的竞争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要开放准入标准,增强市场的竞争性。”
廖凯舜也认为,“成品油定价改革的意向是市场化,这就需要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形成多元化竞争,而现在该行业仍然还是垄断。”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