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筹码集中度直线上升 机构看好未来前景

   2010-04-10 经济观察报李保华

38

核心提示:  把握大盘蓝筹,就掌握了股指期货时代的话语权。中石油正为机构的最优选择。   虽然中石油在沪深300的

  把握大盘蓝筹,就掌握了股指期货时代的话语权。中石油正为机构的最优选择。

  虽然中石油在沪深300的占比不高,但是如果以总股本计算,权重将上升到11.34%。由于上证指数是以总股本计算,这样中石油对上证指数的杠杆比率可达到12.27,相对流通股来说,资金放大效应明显。上海证券分析师陈志斌认为,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时代下,中石油将一枝独秀。

  杠杆龙头

  机构普遍认为,股指期货出台的背景下,加强配置沪深300权重股的本质,未来以最少的资金来撬动指数,进而在指数期货上获得收益。

  目前的沪深300指数权重采用自由流通量加权计算法,其第一大权重股为招商银行,权重为3.54%。

  虽然权重居于第22位的中国石油权重为0.93%。而流通股目前在中石油总股本里是小头,杠杆作用下,权重将上升至11.34%。这样,中石油在沪深300指数中将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之处在于中石油虽然流通股权重不大,在资产配置时资金运用不会太多,但是,由于在市场总市值的比重累计11.34%,也就是说,对市场指数会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用同样数量的资金,投资这家公司进而带动指数波动的效果远大于其他行业或板块,这种效应类似于期货市场的杠杆作用。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推出后,可以预期的是大象开始起舞了。不管是撬动指数获利于股指期货还是对冲系统性风险,中石油的地位凸显。

  1月底以来,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中石油股价始终在12.6元和13元之间的区域震荡整理。

  同样的中石化在沪深300的权重是1.04%,位居第19位,但是在上证指数中的权重为5.32%,仅次于中国石油和工商银行。按照和中石油相同的计算方法,中石化对上证指数的杠杆率为4.28。

  而且国信证券的研究人员发现,石油石化股的股价变动和银行股的股价变动关系往往是正方向的,虽然不是来自于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

  国信证券是在1月初考察了两周相关股票的市场表现行为时得出上述结论的。期间国信证券发现石油石化的企稳,对上证指数的企稳有明显的作用,合起来创造了15%的权重,进而带动银行等相关大盘股的企稳,并影响沪深300指数。

  相对于银行股,中石油股价对沪深300变动的弹性更大,适合作为股指期货的操作标的。由于沪深300是按照自由流通股股本分配权重,所以权重越大的股票,成交量更大,实际上要撬动同样点位的资金量更大,杠杆效应反而会被减弱。

 而中石油的流通盘不足500亿元,最主要的是成交量较小,相对容易拉伸,对中石化也有比价效应,更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陈志斌认为,综合考虑中石油经营业绩、市场影响力等因素,我们更看好未来中石油的未来前景,“融资融券+股指期货”时代下,中石油的市场影响力会显著增强。

  机构应对

  据统计,中石油筹码集中度直线上升。“撬动指数还是要顺应大势,现阶段看多的机构还是占据上风,获得中石油的筹码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正向收益,而且这也符合中石油现在的基本面趋势。”一位华夏基金人士告诉本报,根据他了解的情况,中石油确实是有部分基金在加仓,但是市场目前还处在准备阶段,幅度并不明显。

  东海证券分析师鲍庆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短期内市场配置需求加大的影响下,大盘股将超越小盘股,但是从长期来看,仍然会回归一定的周期转换模式。

  上述华夏基金人士认为,当市场转向后,除了能够获得股指期货的做空收益外,利用中石油来对冲风险是个很好的选择,“中石油的高杠杆性在对冲系统性风险时依然很有效率”。

  招商证券资产管理部的一位人士称,“在各种模型中,中石油肯定会被配置”。联合证券一位金融工程分析师则同样说,股指期货推出之后,数量化模型的应用空间将会大大增加。

  对沪深300指数来说,目前A股市场可利用来构建现货组合的ETF有上证50ETF、深证100ETF、上证180ETF。而沪深300指数包含了沪深两市的股票,上述联合证券分析师说,实际套利组合成分包含两市的ETF。股指期货推出后,利用股指期货和ETF进行套利早就在机构之间开始了探讨。

  “通过对股指期货机会的把握,由于获利途径的增加和风险的更加可控,能够将现有机构的投资水平差距拉得更大。”新湖期货的一位机构部人士认为。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