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跨上三百万——长庆采油五厂加速发展的调查

   2010-05-13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本站专稿

53

核心提示:在长庆油田海拔最高、人均产量最高、区块生产能力迈上200万吨速度最快的姬塬油田,如今以日均新投5口井、

   在长庆油田海拔最高、人均产量最高、区块生产能力迈上200万吨速度最快的姬塬油田,如今以日均新投5口井、月均措施25口井的速度,又向另一个高点挺进。5月5日,长庆油田采油五厂厂长周学富满怀自信地说:“这个高点,就是本来计划9年时间,但实际只用6年时间建成一个具有300万吨生产能力大油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

  年轻的队伍闪光的金

  看到采油五厂管理、技术、操作三个层面实力雄厚的员工队伍,谁能想到,在目前的2000余名员工队伍里,有50%以上的人员都是近几年新入厂的员工,有近40%的人员是近几年从别的单位转岗来的非采油专业员工。用采油五厂人事部门负责人的话说,就是在目前的操作工中间,能找一名有10多年采油资历的老同志,就像沙里淘金一样。

  人们清楚地记得,2006年年底,姬二联合站投产时,本来定员80人,但通过摸底,全厂接触过联合站工作的只有9人。当时,采油五厂把一名曾经在联合站当过班长的员工调来,连续一个冬天不出站门,既当站长,又当培训师。据统计,采油五厂在2007年前,采用定人定责定时间式的强制式“一带多”培训,共培养出增压站站长、特殊岗位操作骨干人员等100多人。

  操作人员培养中的“短平快”方式,同样使用到了管理及技术干部队伍的培养上。采油五厂对每年分来的大学毕业生,采取蹲点实习、轮岗实践、选拔优秀的实习生提前进项目组及科研部门锻炼等方式,一大批年轻人在管理、技术岗位上快速成长,目前,全厂的管理技术干部中,90%以上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集约的管理坚实的基

  “看似这里已建成了200万吨生产能力的大油田,但我们自己真正的资源,只有2100名员工和2000多口油水井,我们甚至没有自己的一辆车,没有自己的一支作业队伍,没有自己的一名炊事员!”然而,正是这种简单的管理构架,真正夯实了采油五厂的大发展之基。

  地处陕北定边县境内的姬塬油田,地面环境复杂,地下的油藏隐蔽性极强,是长庆油田经过“五下六上”的艰难探索才发现的大油田。针对极难的开采条件,采油五厂从一成立就高点起步,创新不止,除油田开发管理外的生活保障、道路维修、设备保养、应急抢险、工程技术服务等全部引进社会化资源,目前常年参加开发会战的市场化人员超过了万人。

  开发策略上,在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战略的同时,坚持多层系立体开发的政策,目前同时开发的油层就有10个。技术创新上,实行了井网优化、超前注水、储层改造、功图计量等多项技术的集成高效利用。系统配置上,对两套层系开发的叠合区块,实行群式井组、建设双流程站点、实现原油分层脱水及采出水分层处理、分层回注、净化油合层输送等新工艺,简化了流程,省地省钱省工又缩短了管理环节。

  如今独具个性特色的以“立体开发、市场运作、技术集成、系统共用”为主要内容的姬塬模式,已成为长庆油田管理创新的典范。

  持续的创新无限的路

  姬塬油田曾被誉为一块难以征服的“顽石”。2001年,当长庆人第6次进军姬塬地区,终于在黄8—9井的延长组获得了日产21吨的原油。然而,复杂的油藏结构,使大面积开发的姬塬油田单井产量说变就变。2009年年初,采油五厂占全年产建73%比重的长8层油藏开发,新井投产油井只有1.7吨的“吝啬”产量。不提高单井产量,油田开发就无效益可言。

  为此,采油五厂采取开发、研究、实验、储备“四步联动”的阶梯式措施,积极开展跟进式技术创新。针对姬塬地区油藏纵向上呈多层“叠加”的特殊构造,在同一个井场实施多层开发。如耿114群式井组共设置了4个连片的井场平台,目前这个井组不但有14口油井实现了两个层位的同时开发,且井组日产油量75吨;对顽固的岩石实施全陶粒压裂改造措施,平均试油排液日产油31立方米,比采用石英砂压裂试油排液日产油高出8.07立方米;采用前置酸压裂,单井平均试油排液可提高3.82立方米。

  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让姬塬油田迈上了高速发展之路,2005年至2009年,产能建设平均以40万吨的规模逐年升级,今年的新建产能达到128.6万吨,占长庆油田产建工作总量的1/4。

  人才培养、管理创新、技术攻关等综合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原油生产的快速增长,继用3年时间完成第一个100万吨以后,原计划再用3年时间完成第二个100万吨,结果只用了两年时间,原计划3年时间建成第三个100万吨,很可能1年时间就完成了。用6年时间把原计划用9年时间的产量搞上来,势必创造出长庆油田低渗透油田快速上产的奇迹。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