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抗跌”惹众怒 汽油门未脱身

   2010-05-19 国际能源网本站专稿

95

核心提示:今天是新一轮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开启的日子。据机构测算,尽管近一周来国际油价连续大跌,但由于本周期内大
  今天是新一轮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开启的日子。据机构测算,尽管近一周来国际油价连续大跌,但由于本周期内大部分时间国际油价都维持在每桶80美元以上的较高水平,因此,到昨天为止,三地原油价格22个工作日的变化率仍在4%以上,意味着今天调价条件仍可能满足。

  近日国际油价大幅跳水,国际原油基准油价WTI从一周前的86美元跌至目前76美元附近,但业内分析认为,仅有数日的价格下跌,并没有对以22个交易日平均价计算的三地原油价格带来太大影响,而后者是决定国内油价是否调整的必要条件。

  据东方油气网测算,至5月11日,三地变化率为5.24%,仍在4%以上。而从国际油价这两天走势看,的确未出现大幅震荡,这意味着,到今天为止,4%的调价条件将满足。

  就在国际油价一片低迷之中,国内成品油价格又迎来了新一轮调价窗口。“利比亚飞机失事当天,也有媒体来咨询我国内油价是否会调整,”广东省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说:“这个玩笑开大了。只不过,现在确实到了调价的窗口。”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市场看跌的情况下,中石化被爆出“北京总部已经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销售公司再次开始推价”的新闻,加上近期的“劣质油事件”,中石化成为口诛笔伐的焦点。

  低价托市犯众怒

  记者了解到,“五一”过后,中石化的“推涨”行为便首度出现———当时正是节后补货高峰,且“五一”节后国际油价曾一度创下年内新高峰,带动市场看涨情绪,中石化马上借势上推汽柴油批发价格。

  然而,上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跳水,连续4天大跌。“这是因为希腊债务危机扩散和美元兑欧元走强,国际油价创出新高之后连续下跌,WTI在一周内连连跌破多个关键点位,最低报价才74.51美元,跌幅高达14.5%,”姚达明分析指出,受此影响,市场推价及看涨气氛荡然无存。

  然而,第一波推涨不成功,中石化并未放弃。

  国际原油走弱,已让国内成品油市场变为看跌行情。然而,这几天国内成品油市场并未大幅下滑,表现相对坚挺,仅有少数公司和地区小幅下滑,而且降幅也仅仅在50元/吨左右。国内有消息透露,中石化北京总部在11日已经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开始推价。记者看到昨日广州市场报价,中石化93号国III为8000元/吨,97号国III为8250元/吨,0号国III为6880元/吨,丝毫没有受到国际油价下跌影响。

  国际原油价格大震荡,国内油价缘何如此坚挺?有专家暗示,除两巨头推价稳价外,继河南、海口出现“质量门”后,两大集团外采谨慎,加大了部分地区成品油供应的紧张;地方炼厂库存压力不大,短期内销售差也可挺住价格。“5月份是国内的成品油需求高峰期,两大公司有可能采取‘减供保价’的策略”。

  更有消息指出,国际市场大跌,中石化仍向发改委递交价格上调报告。按照目前的定价机制,虽然国际油价连日大幅下跌,但三地(布伦特、迪拜和辛塔)连续22日原油加权均价变化率(截至前日)仍高达4.96%,达到上调油价的条件。“除非国际油价跌到73美元以下,随时有涨价的可能。”业内已经流传出“每吨提价270元”之说,让车主们再度提心吊胆。

  撇清“问题油”遭质疑

  今年4月河南问题油事件以中石化的道歉及承担责任而告终,与此相比,在近期海南的问题油事件上,中石化的态度却异常坚决。尽管是第二次卷入此类事件,中石化海南分公司日前发布声明称,“有关报道的问题油导致海口部分车辆损坏的问题与我公司无关。”口气之强硬令车主难以接受。不过,记者昨日了解到,“送检油样已到国家石油化工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惠州)检验,检测的结果最快要到下周才能出炉”。

  检测结果尚未出炉,中石化何以急匆匆表示“与自己无关”?

  往事历历在目———4月,河南省安阳、新乡等地出现了千辆轿车疑因使用中石化加油站“红色汽油”而集体“病发”的事件。事件披露后,安阳石油分公司仓促否认问题,声称是因为少部分汽车“肠胃”不适应新国Ⅲ乙醇汽油造成的。后经专项调查组调查后,得出结论是安阳分公司“外购进的部分存在质量问题的93号乙醇汽油流入市场”所致。中石化不得不以道歉收场。

  此次海南问题油事件再度发生,10日站出来主动承担责任的海口当地民营加油站永成加油站却被视为“替罪羊”,该加油站的技术人员在检查了永成加油站的油库后,才发现今年4月底工作人员在清洁加油站的油库时“没有彻底清洁干净油库,导致部分油渣残留在油库里,永成油库太脏,最后造成中石化这批10吨汽油产生了问题”。

  然而出问题的不仅仅是这家加油站,5个加油站的油库都没有清洗干净,有这种可能吗?外界质疑声一片,甚至有专家说:“检测结果尚未出炉,中石化这么急着撇清自己,反倒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