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资源税收入将增5.5倍

   2010-05-24 国际能源网本站专稿

105

核心提示:19日结束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传出消息,国家将在新疆率先进行资源税费改革,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计

  19日结束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传出消息,国家将在新疆率先进行资源税费改革,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分析人士指出,预计资源税改革将在“十二五”期间全面铺开。

从量计征

近年来屡屡遭诟病

   我国从1984年开征资源税。当时财政部规定,对原油、天然气、煤炭等先行开征资源税,对金属矿产品和其他非金属矿产品暂缓征收。从1994年1月1日起,资源税实行从量定额征收的办法,现行资源税征税范围仅限于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等7个品目。

因从量计征没有考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成本,也不能反映资源价格的变动,从量计征近年来屡屡遭诟病。

从价计征

新疆地税收入大增

  资料显示,2008年新疆地区原油产量2700万吨,天然气产量230亿方,是中国最大的油气产区。此前,新疆财政一直按计量标准征收石油资源税费,征收标准由每吨12元至24元缓慢提升,但远落后于国际油价上涨的步伐。十几年间,各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翻了数十番。

作为能源丰富地区,新疆地方财政主要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解决。在新疆试点资源税从价征收后,新疆地方税收收入将得到明显增加,这体现了中央支持新疆加快发展的决心。

“量”改“价”

资源税收增加几倍

  据测算,若以从量计征每吨原油30元资源税,2009年我国原油产量1.895亿吨,那么资源税收入约57亿元人民币;若以2009年国际原油均价75美元/桶、5%的从价税率(专家普遍预测税率为5%)计算,资源税总额约52亿美元,是从量征收税额的6.5倍,即增加5.5倍。

能源专家林伯强认为,选择新疆资源税改革试点,一是新疆资源丰富,二是该地区新矿较多,资源税改革实施过程所受限制较少。资源税改革对油气行业的影响明显小于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因为石油资源税如果进一步调高,则必然会涉及到特别收益金的调整。

资源企业

资产价值面临重估

    对于在新疆试点资源税费改革,分析人士认为,这将推动资源类企业的资产价值重估。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包括广汇股份、特变电工、准油股份在内的拥有大量资源的上市公司,内在价值有望被重估。

  广汇股份控股多家能源企业,拥有丰富的煤气油等资源,已探明资源包括煤炭116亿吨,原油1亿吨,天然气128亿方。公司将逐步剥离其他业务,确立以LNG重卡为契机进军能源领域的发展方向。

中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比“十一五”期间翻一番多的目标,新疆城建、天山股份、青松建化因此受益。此外,中央还提出扶持新疆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中粮屯河、ST中葡、冠农股份等上市公司值得关注。

油气企业

石油双雄税负陡增

  伴随资源税费的改革,以中石化、中石油为代表的油气类企业税负将明显增加。中石油财务资产部人士表示,中石油资源税成本将增加6倍。如果今后按5%的费率在全国开征石油资源税,中石油一年将上缴超过300亿元的税费。

  国信证券昨日发布报告指出,中石油在新疆的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占到公司总产量的10%,中石化在新疆的资产相对较少,按照原油价格70美元/桶、5%的从价征收率,对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盈利负面影响均为0.01元/股。如果在全国推广,在原油价格和税率不变的前提下,中石油每股盈利将下降0.12元,中石化每股盈利将下降0.05元。

水电气价

调整步伐可能加速

  4月25日,国家将天然气管输基准价每立方米提高0.08元,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是进行天然气改革的“预热”。平安证券昨日发布报告指出,考虑到近期CPI可能继续上行,预计天然气调价方案将延后出台,但不会晚于三季度末。

  对于涨价的幅度,平安证券认为,国内天然气价格与国际相比,虽然有50%以上的上调空间,但按发改委3年实现国内、国际价格并轨的计划,预计会采取循序渐进地方式,首次调整基准价格将上浮15-20%,化肥用气出厂基准价格将维持不变或小幅上涨。

  4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深化水、电、燃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列为2010年的重点改革任务。预计在天然气价格调整之后,水、电价格也将上调。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