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开发稳产攻势强劲

   2010-06-02 国际能源网本站专稿

133

核心提示:5月24日,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原油井口日产量突破3000吨,达到3059吨。作为塔里木油田原油上产攻坚领域的碳

  5月24日,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原油井口日产量突破3000吨,达到3059吨。作为塔里木油田原油上产攻坚领域的碳酸盐岩油藏,迈出了完成年计划105万吨产量的坚实步伐,努力把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量。

  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油藏开发难度大,成本高。为此,塔里木油田精细评价建产,夯实资源基础。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个是以库车地区碎屑岩为主要储层的勘探领域,其余两个是以塔北和塔中碳酸盐岩为主要储层的勘探领域。集团公司明确提出要求,塔里木要实现碳酸盐岩油气藏快速高效开发,变资源优势为产量优势和发展优势。

  今年年初以来,塔里木油田大力实施碳酸盐岩勘探开发一体化攻关,对哈拉哈塘、英买力、塔中、轮古等4个主力区块深化认识,提前部署,确保产量任务完成。勘探开发研究院碳酸盐岩研究中心建立起碳酸盐岩精细解剖流程,并与开发系统紧密结合,制定合理的开发技术措施,实行“一井一策”精细管理;对碳酸盐岩低效井采取注水替油、侧钻等措施,努力提高生产能力。目前,四大主力区块核实产量已超出阶段计划产量。

  依据塔里木油田未来10年油气发展规划,原油产量要达到800万吨,其中碳酸盐岩要实现300万吨年产目标。今年年初以来,塔里木油田加快了碳酸盐岩产能建设步伐,全年计划部署100口碳酸盐岩井,现已部署83口,其余将在上半年全部落实到位,为碳酸盐岩产能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记者 李东 特约记者 朱建安)

  吐哈油田二次开发初具规模

  5月31日,吐哈油田公司今年部署的二次开发92口新井,已顺利完钻11口。各个采油厂及时组织新井投产,其中5口井单井日均产量8.6吨,单井最高日产量10吨。这些井已经成为吐哈油气生产生力军,油田二次开发初具规模。

  老油田二次开发是吐哈油田公司今年的一项重点工程,温米油田温西三区块是吐哈油田二次开发的“试验田”。温米油田二次开发新钻井于3月23日开钻,目前共完钻11口,正钻9口。其中,3口井出油,4口井出水,初期日产液146.7吨,日产油32.98吨,含水77.5%,平均单井日产油4.71吨。

  吐哈油田公司油藏工程技术人员根据现场投产实际情况,通过精细地层对比,查阅录井资料,采取相应增产措施2井次,温西3-5695井实施酸化措施后日产液14.6立方米,日产油11.8吨。另外,对投产出水的4口井制定了二次补层试油措施。

  据了解,吐哈油田二次开发新井投产射孔普遍采用成熟的102枪配127弹油管传输负压射孔技术,直井投产推广射孔、下泵不压井一体化管柱技术,避免了储层二次伤害,提高了新井生产时效。据统计,7口新井投产平均施工周期5.94天,平均时效92.74%。 (记者 师啸 通讯员 陈铁君)

  辽河兴古潜山“一井胜三井”

  截至5月底,辽河油田兴古潜山区块开井35口,其中大部分为复杂结构井,区块日产油近2000吨,日产气45万立方米。这些生产井有90%为自喷方式产油,日产原油超过50吨的井占90%,初期日产超过百吨的井有14口。

  据介绍,能取得这样令人振奋的开发效果,得益于辽河油田确定了大斜度井、水平井和鱼骨井等多种井型联合开发的全新方式。辽河油田通过建立起适合潜山地质体的纵向叠置、平面交错的新型水平井立体井网,实施整体部署多段多层开发,一口井的产量是普通井的3.6倍,取得了“少井多产”成果。据经济测算,兴古潜山区块开发目前已收回投资并获高回报。

  兴古潜山是辽河油田近年来发现的最大潜山,预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亿吨级规模,油层厚度在全球十分罕见,油藏埋深2355米至4500米,含油幅度超过2000米,是典型的深层巨厚裂缝性基岩潜山油藏。2005年以来,随着兴古7井在内部油藏试油成功,含油底界下移2000多米,拉开了深层勘探开发的序幕。

  在已批准部署的76口叠置式复杂结构井中,已投产25口,百分之百见油,日产超过50吨的井占总井数的90%,初期日产在百吨以上的井有14口,占总井数的56%。平均单井初期日产油80吨,是直井产量的3.6倍,比采油指数提高2.8倍。第一口水平鱼骨井兴古7-H302Z,初期日产油120吨,是同深度水平井的2.3倍,显示了鱼骨井的产量优势。

  据了解,这个区块油藏开发仅16个月日产量就突破千吨,目前已近2000吨,累计采油106.5万吨,累计采气3.18万立方米,油藏采油速度1.76%,采出程度3.24%。与同类型油藏地质储量和井数相比,兴古潜山油藏实现了“少井高产”。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