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石油集团总经理蒋洁敏宣布,中石油已制订600亿美元的海外投资计划,以确保规划期内海外油气年产量达2亿吨的目标。而在2020年前后,国内石油和天然气的年需求将达6亿吨,中石油将贡献4亿吨,其中一半来自海外油气作业区。
然而,中石油的海外寻油之路也充满了艰辛。以苏丹为例,15年前,正在海外寻找优质石油资源的中石油与苏丹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用亿万资金才换来了未来稳定的石油供应。
尽管中石油很早就着手对未来石油供应的布局,但是在中国经济以双位数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油荒”、“气荒”事件层出不穷,还是让中石油压力重重。加之天然气在近年已经成为中石油的主营业务,因此对于油和气的有效保障供应,已成为中石油面临的一大挑战。
向外扩张解决资源问题
作为一个石油企业,要组建自己的船队,显然并不现实。于是,中石油便采取了与中海、中远等国内知名运输公司提前签订运输协议的措施来解决运输问题。
2010年5月18日,中石油集团发布了《中国石油在苏丹》的报告。报告披露,在苏丹的3-7项目中,西方大石油公司曾经经过了多年勘探没有重大商业发现,但中石油接手后,2003年再去勘探时发现了世界级的大油田法鲁济油田,并陆续发现了摩里塔亿吨级储量油田和多个千万吨级储量油田。
国际能源署预测,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依赖度若按目前速度递增,到2020年将达到75%。与中国国际关系最为亲密的苏丹和中东地区,将为日后的中国石油进口贡献主要力量。
最初,很多国内的专家并不看好中石油在苏丹的投资。“苏丹一直存在战争,政治危险是非常大的。”一位国土资源部的专家告诉记者。
而为了让苏丹的油田能够为中石油提供稳定的供应,中石油在当地捐献了数千万美元用于支持当地的扶贫和福利项目,以化解居民对国外石油公司的不信任。
中石油在苏丹,除了勘探开采,还建立了炼油厂、化工项目和石油贸易公司,帮助苏丹建立了完整的石油炼化体系。而苏丹用出卖石油的收入建设了发电站、公路、堤坝、铁路和港口,这些同时也为中石油的物流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设施保障。
在海外获得稳定油源只是中石油保障供应的第一步,把原油安全地运往国内,同样是一个挑战。
在中石油与苏丹签订协议之初,中国进口原油中有90%以上还要依赖国外油轮运输。对于中石油而言,使用外籍油轮有许多不确定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石油是一种战略物资,使用外籍油轮意味着在海上航行的数十天内,石油还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而中石油自己掌控的力度不大。此外,外籍油轮对中国使用的通常是单壳船,而对国外的运输,则使用更加安全的双壳船。
在2005年前后,科技部也曾经专门立项研究该状况,所得出的结论是:“由于中国大型油轮数量较少,大量依靠国外船队,已经成为威胁国家石油安全的关键环节。”
此时,日本和美国都有近70%的进口原油由本国油船运输。然而,作为一个石油企业,要组建自己的船队,显然并不现实。于是在2006年,中石油采取了与中海、中远等国内知名运输公司提前签订运输协议的措施,鼓励海运公司积极采购船舶,这样海运公司便有把握提前两年(中石油签订进口原油协议后)下订单制造30万吨级海运油轮。据了解,中石油与这些国内运输公司通常会一年签一次协议。
现在,当石油从苏丹等海外油田出发经国内海运油轮运输抵达中国口岸时,中石油终于能松一口气了,至少有众多不可控的力量已经成功被规避了。
对内扩大产能完善网络
为及时调整需求,中石油开始加大了对南方地区炼油产能的扩张。实际上,近几年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成品油供应吃紧的“油荒”事件,已让两大石油公司展开了石油炼化产能的竞赛。
在国内,中石油同样有一个老资格的竞争对手——中石化。两家企业相互竞争,力图扩大自己终端加油站的势力范围,同时由于近年中国各地频发“油荒”事件,保障自己的加油站供应是中石油在国内市场面临的一大挑战。
与中石化不同,中石油的多数油品来自中国的北方地区,尤其是主要的油品生产地和炼化厂都设在西北和东北。随着近年来,中石油争夺南方成品油零售业务,物流供应问题也变得异常迫切。
北油南运成为中石油面临的一大挑战。虽然中石油拥有自己的汽车运输公司,总部设在新疆,同时在上海也设有物流基地,但是运输时间与运输成本都是中石油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为及时调整需求,中石油开始加大了对南方地区炼油产能的扩张。据了解,中石油集团已经决定投资炼化项目数百亿元人民币。在南方地区,中石油已经获批或已开工建设的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包括,与委内瑞拉合资在广东揭阳建设的2000万吨/年炼化项目,炼能达1000万吨/年的四川石化项目,炼能为1000万吨/年广西石化项目。中石油在南方地区拟建的项目包括,与卡塔尔、壳牌在浙江台州合资建立一个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的石化基地,在云南和重庆分别建立一个1000万吨/年的炼油项目。
相比于中石化,中石油在物流信息化方面的压力相对较小。中石化的市场主要覆盖了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成品油供应非常复杂,而中石油的市场则相对简单。中石油人士表示,中石油在油库和加油站中同样建有信息平台,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通过改变输油管道的压力来调节成品油的供应量。
天然气供应也面临挑战
在成品油领域,中石油虽在力拼中石化,但是在主营业务天然气供应方面,中石油也面临很大的困难。
中石油在成品油业务领域遇到供应难题,在其新兴业务——天然气领域问题同样存在。据了解,天然气已经成为目前中石油的主营业务,而在未来10年,中石油天然气将占其油气总当量的50%。经过多年市场拓展,中石油在国内天然气生产、销售的份额已高达70%至78%。
然而,“气荒”也同样威胁着中石油。2009年,中国的很多城市发生了天然气的“气荒”。西安、武汉、重庆、宜昌、南京、扬州、杭州、日照等地因为“气荒”已启动了天然气应急预案,一些大型工厂被迫停产。
此时的中石油已经在持续高负荷生产,他们调用储气资源,积极组织进口,努力增加天然气资源供应,不过问题似乎并没有完全解决。“‘气荒’的主要原因是天然气的资源量不足,”北京石油在线研究院院长周成当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规划,国内有一批天然气发电厂都需要消耗大量天然气进行生产。”
中石油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副总经理侯创业向记者表示,目前管道公司的工作人员数量已经超过1万人,负责西气东输的工作人员数量有2000人。而为了保障天然气管道输送的通畅,管道还设有冬季的保暖层,抗8级地震的能力,“我们通过管道压力来调节各地的需求。”侯创业说。
但是,“通过管道运输的天然气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沿线工业城市的需要。”周成当如是表示。记者同时也了解到,天然气管道的沿线城市很多都在向中石油申请,希望拿到更多的天然气供应。
受限于天然气资源的中石油在2010年初又面临噩耗。澳洲石油公司Woodside Petroleum宣布与中石油集团于2007年签订404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LNG)供应销售协议,已于去年年底到期失效。中石油发言人回应指出:此事对于中石油全球购买资源未造成影响,集团仍然继续寻找合适的LNG资源。
在2010年初,各地频传“油荒”之时,中石油不得不从现货市场上高价购买LNG。中石油集团透露,中石油为应对“气荒”而从海外采购的LNG已抵达上海,该决策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支持。此后,中石油不得不从国际现货市场采购LNG,利用上海正在试运行的LNG设施进行增供。
面对上游资源的捉襟见肘,中石油集团总经理蒋洁敏日前表示,中石油计划投资600亿美元把本公司在海外的油气年产量提高到2亿吨油当量,相当于400万桶/日。
然而,油气年产量提高的同时,必然会对中石油原本就有限的管道运输能力造成压力,因此管道运输能力的低下依然是中石油中长期油气供应的主要制约瓶颈。
相关案例
中石化:物流规划是当务之急
1个月之内,中石化面临着3起油品质量之争,牵扯出河南、香港等地的成品油供应问题。
中石化在给《中国经营报》记者的答复中,只承认河南南阳等地的油品质量与中石化采购存在牵连,而对其他两起事件极力否认。由于对成品油物流的失控,中石化河南石油分公司在运力和库存都吃紧的情况下,同时迫于当地政府对中石化要求采购当地油品的压力,不得已向小炼厂采购了劣质油。事实上,物流和质量控制这样最基本的问题正在拷问着中石化的供应链。
“中石化在成品油物流方面一直缺少规划,同时各个区域之间信息沟通也不流畅,从而导致供应不均衡。”北京石油在线研究院院长周成当如是评价。
周成当认为,“解决物流的关键,是先解决信息流的问题,即各地库存信息能够公开。”据了解,中石化在成品油销售公司中,应用了二次物流配送优化系统,对配送体系进行了整合。例如,北京市的油品配送都是中石化统一调度,省级二次物流的配送是由统一的计算机调度模型来进行配送。但是中石油约2万家加油站,中石化约为3万家加油站,还难以做到信息流通。
相对于美国,中国的石油物流显然处于非常落后的阶段。“美国目前对商业库存信息十分开放,”周成当建议,“各大石油公司应公布自己的商业库存,这不仅有利于形成价格机制,也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据了解,为了杜绝该类事件的发生,中石化也采取了紧急措施。2010年5月5日,中石化专门召开成品油质量工作会议,希望能通过此事件吸取教训,以强化产品质量意识教育。“这是中石化组建以来,最大的一起质量问题。为此,我们召开了很多次会议,”中石化销售公司的一位高层告诉记者,“我本人去河南安阳就去了3次,查出了中间的腐败以及运输方面存在的问题。现在,我们正在引进第二代油品质量检测装置,对外购的油品严格把关,同时,也正在优化我们的采购名单,按照他们的信誉分出了几个等级。”
同时,中石化新闻发言人黄文生也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为了稳定物流,我们现在正在大力发展管道运输,目前全国的输油管道是7800公里,今年将达到1万公里。”
多年以来,中石化在物流方面,各地的发展并不均衡。记者了解到,例如在物流管理较好的上海市场,当地的中石化物流公司会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向社会租借车队,车辆可以达到270辆,并且细分市场,将车队分为高桥区和西南区,以平衡物流。同时,每个油库的储量都会通过EPR系统在销售公司的信息库中显示。《中国经营报》记者同时了解到,目前中石化已经有19个省的加油站安装了ERP系统。而对于EPR的使用,也正在完善中,该系统是引进国外的成品油销售系统,以解决信息流通问题。黄文生还透露,“中石化已经把安阳事件对外界公布的日期——4月7日定为了内部质量日。”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石化在整个配送流程与库存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尚未成熟,与中石化排名世界第三位的近3万家加油站数量相比,中石化加油站的信息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是一个规模的问题,还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案例点评
信息化是瓶颈
中国经营报社研究院副秘书长 杜培枫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石。物流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是对基础信息的采集,也是科学与灵活调度生产与物流运营的必要手段。
石化行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行业,从石油的勘探开发到生产、运输、加工、销售,一共跨越了三个领域,采集、制造和流通领域。
石油化工的供应链管理关键来自于成品油销售公司与终端加油站之间的库存管理与运输配给问题上。如果中石化自营及特许加油站数量约为3万家之多,而不依靠信息技术提升效率,出现“油荒”的现象就会被时滞而放大,再加上油品运输的首选设施不足——输油管道建设需要长期的投资才能实现效果反应,铁路运输又不能完全被掌控,余下的公路运输就缺乏了规模运输的效应,自然造成了物流管理困扰。因为毕竟成品油不是固体,而是液体,这种不是完全匹配的运输模式往往是杯水车薪,而中石化的成品油运输不成体系,各个区域的各自为营又导致了运输调配的不利,进一步加剧了效率的遗失。
所以,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对外而言,不仅能够帮助上下游的信息反馈服务来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如生产与销售、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协同等;对企业内部来讲,物流信息系统更是重要的血液循环系统,或者中枢神经系统。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方案体现出的优越性是一种效能的提升——及时反馈加油站销售数据的实时情况,以及提前安排油品安全库存警戒线内的补货供应;根据成品油销售公司的市场预测提供炼油厂的生产计划,准确制定生产的依据等。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