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企首获国家储油资格 石油行业垄断难被打破

   2010-06-12 国际能源网本站专稿

60

核心提示:"我们的油库已开始进油了!"6月10日,民营油企舟山世纪的一位工作人员在电话里十分兴奋。该公司和其他两家
   "我们的油库已开始进油了!"6月10日,民营油企舟山世纪的一位工作人员在电话里十分兴奋。该公司和其他两家民营油企一样,在近日刚刚首度获得国家石油储备资格。
  "请帮我们公司报上名。"6月9日,黑龙江伊春市某民营油企董事长任德友在电话中请求《华夏时报》记者转告中商联石油流通委员会(简称中商石油委)会长赵友山,表示自己下次一定要参与招标工作。"我们的油库在50万吨以上,非常安全,闲着也是闲着。"任德友无不遗憾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上述招标中中商石油委没有通知其公司参与。
  5月中旬,在利用社会库容存储国储油资格招标项目开标大会上,5家民营油企入围3家中标,这也是国家石油储备体系首次向民企开放。此次石油储备招标的入围企业中,除3家民营油企外,其他两家为同一央企的下属企业,另外一家则属于地方国企。
  尽管民营油企在进入国家石油储备体系方面获得重大突破,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人士却认为,此举并不意味着民营油企会获得原油进口资质,更不意味着石油行业的垄断会被打破,民营油企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三家民企中标
  据悉,此次招标由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委托中招国际招标公司组织,全国共有70多家民营和地方企业参与,经过筛选共有8家符合资质的企业参与竞标,其中包括5家民营企业。
  "在被选中的5家企业中,有3家民企中标。"赵友山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个成功来之不易。据他介绍,为了等待这一刻的到来,民营油企奔波了8年,而他自己则先后8次向国务院及相关部委上书。
  《华夏时报》记者获悉,在这次中标的6家企业中,蓬莱安邦和莱州东方为央企下属公司,烟台港属地方国企,舟山世纪、舟山金润、浙江天禄为民营企业。
  这6家企业都拥有油库和码头,其中最大的油库容量81万吨,最小的油库也在13万吨以上。"6家中标企业的总库容能力为150万立方米,相当于大连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库容的一半。"赵友山说,上述库容预计耗时180天注满,政府部门将与中标企业签订租赁合同规定,每月每立方米租金统一为17元。
  "照此计算,这些闲置的仓储能力两年可获得6亿多元的油储租金。"赵友山预测,国家石油储备中心今后还会陆续举行多轮招标,更多民企将参与国家石油储备计划。据中商石油委向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民营石油批发企业拥有石油储备能力3000万吨,其中有1000万吨可以用作战略石油储备。
  至于剩下的2000万吨石油储备能力,赵友山希望"用于石油商业储备"。目前,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化集团等在内的央企也在建设石油商业储备基地。按照赵友山的构想,社会库容可以自己出资进口石油,并拿一定比例库容为国家义务储油,接受国家调拨。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获知,"这或许会遭遇石油巨头的反对。"因为,目前中国的原油进口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国有石油公司手中,其他公司即使获得原油进口经营许可和进口配额,也很难单独进口原油。
  利好有限
  尽管"藏油于民"终获认可,但是《华夏时报》记者通过对几家相关企业的调查发现,民企介入国储油体系,并没有太大的利润。
  "此次官方与民企签订的合同为两年,属租赁性质,民企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获得6亿元存储费用。"山东一位炼油企业老总说,民营油企的手脚还是放不开。
  此次民企与政府合作,国家给民间油库下达储油指标,中海油负责进口石油,按指标分储民间油库。租赁合同为两年,储存期间,除非获得国务院批准调拨,否则任何人和机构不得动用库存。
  "剩余的库存容量都被闲置,而且每年的维护、管理需要高昂的费用。"任德友说。统计数据也显示,我国民营石油企业2.3亿吨的总储油量中,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的库存容量仅为几十万吨,不到总量的百分之一。"尽管目前民营石油批发企业占国内石油批发企业总数的35%,且拥有石油储备能力3000万吨,但具备足够资质的民企少得可怜。"多位专家称。
  "今后在利用社会库容上,不论存储国储油项目还是商业储备项目,也许将吸纳包括民企在内的其他企业加入。"赵友山说。为了实现前述目的,赵友山所在的中商石油委正在起草新报告,建议国家在商业储油上制订方案和相关政策,以发挥民企作用。
  据悉,根据商务部此前规定,新的原油进口商必须符合严格的标准,才能获得进口原油的牌照,例如全资或控股拥有20万立方米以上原油油库并同时和具有一定炼油能力的买家签订长期协议。更为重要的是,国有石油巨头也不愿意为民企开"排产证明",阻碍交易完成。
  "民营油企不可能获得这份证明。"10日,中石化系统一位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坦言,因为这意味着将其江山拱手相让,傻瓜也不会答应。"获取原油进口资质,这不是一句话的事。"任德友说,下一步民营油企还得继续寻求利润支撑点,因为民企"生不如死"的现状没有实质性的改观。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