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油增税:中国石油进口的隐患?

   2010-06-17 国际能源网本站专稿

42

核心提示:近日,俄罗斯财政部和能源部对媒体公布称,如俄政府批准,该国将从7月1日起,对东西伯利亚的22个油田实行
   近日,俄罗斯财政部和能源部对媒体公布称,如俄政府批准,该国将从7月1日起,对东西伯利亚的22个油田实行统一的优惠出口关税,计税方式为每桶油价减去50美元乘以0.45。而在此之前,上述油田全部享受零出口关税。同时,位于东西伯利亚的万科尔油田从明年起将不再享受优惠出口税率政策。

  与其他石油出口大国相比,东西伯利亚与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有着优越的地缘优势,它是亚太地区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俄罗斯正在开发的潜力巨大的重要能源基地。这不得不令我们担忧,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之际,俄罗斯此次税收调整缘由何在?甚至有专家质疑,此举是否会对俄罗斯主要石油出口市场之一的中国埋下能源隐患?

  增加“库银”是主因

  其实,这次俄石油出口税的调整也并非偶然。在过去几年中,俄政府石油出口税政策的变动一直颇为频繁。从2008年秋季开始,俄政府根据国际市场上乌拉尔原油价格走势每月调整一次石油出口税征税标准,而此前的调整周期则为两个月。自今年6月1日起,俄石油出口关税从每吨284美元上调至292.1美元。然而,此次税收调整,波及范围和调整力度都较以往更大,它涉及东西伯利亚的22个油田和万科尔油田,并分别突破了零关税和优惠税率的政策。

  “俄罗斯原油出口在其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据估算,俄政府财政收入的30%~40%来自能源产品出口。”商务部研究院欧洲研究部副主任刘华芹告诉本报记者。她指出,俄罗斯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出口产品以原油和资源性商品为主。由此看来,石油是俄罗斯的首要能源,也是重要的出口物资。

  然而,东西伯利亚油田一直以来享受的出口关税减免政策使得俄预算每年流失1500亿卢布(49.1亿美元),这在俄关税收入大幅度下降的背景下无疑给政府财政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为提高原油产量,俄罗斯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油气上游市场的投资开发,并于2005年拉开了对东西伯利亚地区油气开发的序幕。“为刺激东西伯利亚石油的开发和出口,政府采取了减免出口关税的优惠政策。”刘华芹分析认为,由于这些油田在投产初期,需要政府更多的扶持,因此也享受到了更多的免税优惠。但目前油田运营已日渐成熟和完善,同时今年俄石油出口形势又有明显改观,加之此前政府为这些油田的开发投入了大量的成本,而在2008年~2009年,世界油价下跌也使俄石油出口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基于以上原因,现在调高东西伯利亚油田的税率是一个收回前期投资、增加政府财税收入的绝佳时机。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也赞同上述说法,他认为,目前东西伯利亚油田已步入正规化运作轨道,俄政府要逐渐退出鼓励政策,让企业承担更多的运营成本,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投向中国的重磅炸弹?

  如果仅仅是因为俄罗斯为增加财政收入而提高石油出口税,也属正常。但东西伯利亚石油主要通过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运输,供应以中、日、韩为主的亚太市场,而万科尔油田则是俄对中国供应原油的主要来源之一。那么,俄罗斯此次对东西伯利亚油田出口税率的调整,是不是向中国投下的一颗重磅炸弹?中国的石油进口会否受到影响?

  对此,刘华芹认为,原则上,俄政府对原油出口关税的调整不应影响中方自俄的石油进口。刘毅军也表示,由于东西伯利亚油田开采目前还处于继续开发阶段,在整个俄原油开采量中并不占绝对比例,而且世界石油出口呈现多元化的特性,因此俄东西伯利亚石油出口税率的提升并不会对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市场产生较大影响,更不会对国际油价产生波及效应。

  不过,刘华芹仍担忧,中国企业和政府曾与俄签署过一系列石油进口协议,如2008年10月,中俄两国签署的《关于在石油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签署的《关于斯科沃罗季诺-中俄边境原油管道建设与运营的原则协议》等能源领域合作文件,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石油出口税率的增加,会否引发俄罗斯原油出口企业调整石油出口价格,进而损害中国企业的利益,并最终引起中俄双方对于已签定协议的争议,这些现在都还不得而知。

  而对于这一问题,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与俄罗斯先前签署的这些协议恰恰是给中国石油进口上了一道保险,俄石油税率调整不应该转嫁给对中国的石油贸易上,而是会在本国内部调整消化,如提高企业运营成本等。而这些协议的签署,也正说明了中国在处理与俄石油贸易关系上的先见之明。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