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优化投资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调查

   2010-07-12 中国石油报张云普

82

核心提示:保持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是集团公司党组交给大庆油田的政治任务,是今后一个时期大庆油田的政治纲领,
   保持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是集团公司党组交给大庆油田的政治任务,是今后一个时期大庆油田的政治纲领,更是大庆人肩负的历史使命。

  资源开采只能是越来越少,开发难度也越来越大,石油产量逐年递减也是必然,若想持续稳产怎么稳?这个严峻课题摆在了大庆人面前。通常情况下,主要是依靠新增钻井弥补产量递减。可是今年,大庆油田在产能建设上做出重大调整:减少新钻井563口,4000万吨原油产量还要斤两不少。

  “我们这样安排,一方面是投资成本上升趋势越来越快,生产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取消的钻井都位于资源品位差、投资收益率低的外围区块,这样可减少投资23亿元。”大庆油田公司总经理、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王永春说。

  这一决策是大庆油田转变发展方式实实在在的举措。更为可喜的是,这是大庆人思想深处的转变。如今在大庆油田,“没有效益的原油一吨不要”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可是,减少那么多新钻井,如何确保产量不降?

  记者来到地处大庆外围的采油九厂、采油十厂。“我们正在改变以往依靠打井上产弥补原油产量递减的方式,积极想办法上措施,力保产量不降。”采油九厂的同志介绍。今年,采油九厂计划新钻井80口,比去年减少215口。通过井层优选及新技术应用等,今年上半年这个厂已实施各类措施152口井,累计增油8617吨。

  采油十厂今年计划新钻井141口,比去年减少106口。这个厂开展长关井低效治理,针对不同油井及地下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提高治理成功率。到7月初,这个厂已对90余口老井实施措施,累计增油8200吨。

  经过半个世纪的高效开发,大庆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目前,技术人员已将长垣老区水驱自然递减率控制在7%以下,综合递减率控制在3%以下,有效控制了产量递减。集团公司要求大庆长垣水驱产量、水驱采收率实现“两个60%”。在这方面,大庆油田有很多工作要做,也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提高注水质量、提高油井利用率、提高单井日产量是当务之急,也是最为现实的确保产量的办法。”大庆油田开发部副主任李彦兴说。

  大庆油田采油系统通过提高注水井分注率,增加分注层段和砂岩吸水厚度,保证注水合格率达到80%以上;加强长关井治理,保证油水井开井率达到85%以上;改善老井措施增油效果,优化新井井位方案设计,长垣老区换泵、补孔、压裂日增油要分别达到2吨、4吨、5吨以上,老区新井投产初期日产要达到5吨以上,外围新井一年后稳定日产。今年年初以来,大庆采油二厂压裂目的层在3个及3个以上的压裂井数比例达到72.7%,共压裂完成41口井,平均单井日增油5吨,含水下降2.9个百分点。

  科技是企业制胜的法宝,更是实现原油稳产的利剑。大庆油田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以此突破制约高效开发的瓶颈。

  经过几十年的科研攻关,大庆油田大型陆相砂岩油田分层开采、高含水期油藏精细描述、聚合物驱油等技术已经走在国内外前列。但要实现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必须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创新步伐。油田科研人员在剩余油描述技术、井网加密调整技术、电潜泵螺杆泵举升技术、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上挖潜力,拓空间。在抓水驱上产的同时,狠抓“三采”攻关,放眼长远,以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超前研究储备三次采油技术,实现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新突破。

  为实现原油稳产,大庆油田开发系统紧紧抓住采收率,在精细挖潜上下工夫。有研究表明,如果大庆油田的采收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找到一个玉门油田;如果采收率提高5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找到一个克拉玛依油田。

  大庆油田开发到今天,地下矛盾尖锐复杂,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单凭一两项技术手段已很难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我们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集中治理,各采油厂都建立了精细挖潜示范区,持续改善开发效果。”大庆油田开发部开发动态科科长于力对记者说。

  大庆油田13个综合治理示范区方案已经编制完成,正在有序实施,含水做到3年不升,把示范区建成油田开发的试验田、技术的集中地、攻关的主战场,将为老油田二次开发探索出一条新路。

  今年上半年,大庆油田生产原油2006万吨。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让有效益的“4000万”落到实处,更不断引领大庆人奋勇向前,书写大庆油田永续辉煌的壮丽篇章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