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0日,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乍得共和国总统代比的见证下,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与乍得石油部部长纳丁加尔签署了《中油国际与乍得政府炼厂合资协议》。随后,一批批石油人走进了“非洲死亡之心”。
7月10日,我们从首都机场出发,经过印度和埃塞俄比亚, 在20多小时的飞行后终于到达乍得首都恩贾梅纳机场。随后十几天里,我们耳闻目睹了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乍得分公司参战将士不畏艰难的感人事迹。
决心,让他们“无中生有”
在乍得,建设100万吨/年炼油项目和100万吨油田产能地面工程项目的难度有多大?
“比当初想象的要难百倍。”乍得分公司总经理法元金感慨地说。
按常规,建设100万吨/年炼油项目和100万吨油田产能地面工程项目至少要36个月。但是,这个项目是集团公司在乍得的第一个投资项目,特殊的意义注定了工程的非常规,工期被分别压缩到只有20个月和17个月。
乍得几乎没有工业,施工地区社会依托条件极差,施工现场没水、没电,就连最常用的水泥、沙子、石子都买不到。
运输更是大问题。乍得没有铁路,仅有的两条公路破损严重,道路状况差,运输能力有限,而工程建设所需的全部物资、材料和承包商的工装、生活物资等,都需要从国内或第三国采购,从喀麦隆的杜阿拉港口卸货、转关,横跨喀麦隆和乍得内陆运输2000多公里,且其中有400多公里是原始土路,雨季基本不能通行,因此从国内到乍得运输周期长达6个月。
没有的就自己建。乍得分公司先后自建7个实体:在距离炼厂180公里的地方建起了采石场,在炼厂工地建起了制氧气厂、制砖厂、净水厂,发电站、混凝土搅拌站、油库和加油站,确保了施工和生活的顺利进行。针对运输难题,分公司合理安排陆路运输顺序,优先保证现场急需物资进场,自己押运和第三方押运相结合,加强道路维护、救援,确保物资装备及时、安全抵达现场,从而提高了运输效率,削减了货损率。
与此同时,分公司充分发挥工程建设公司重组整合后的EPC总承包优势,抓好项目设计,加强组织管理,将采办工作落实到位,通过优化施工组织,严格施工程序,做好土建、设备、电气、工艺、结构等专业之间的协调,使两个项目严格按计划节点向前推进。目前,油田、炼厂两个项目已分别完成了总进度的67%和51%。
责任,让他们直面风险
乍得被集团公司评定为较高风险一级国家,安全风险高,防恐难度大,尤其是交通安全和职工的身心健康安全更是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各种传染病盛行,当地又缺乏基本的医疗条件,健康风险高,职工健康管理是个难题。
针对安全风险高、防恐难度大的特点,分公司坚持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防恐演练,与当地军队建立联防,并经常对当地司机进行安全培训,制定应对风暴、雷电、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预案。分公司在两个项目分别设立卫生所,定期对员工体检,防止各类传染病的发生,保证员工身心健康。截至目前,乍得分公司已实现安全生产400多万人工时,无一般B级及以上事故。
法元金深有感触地说:“乍得分公司能有今天的成绩,与集团公司、工程公司领导的关心指导分不开。各级领导先后亲临项目工地,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困难,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增强了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信念,让他们攻坚克难
王飞到乍得工作才两个月,但两个月足以让他领略到乍得有多热。他在日记中写道:“在阴凉地方尚且大汗淋漓,炎炎烈日下更是苦不堪言。在烈日下施工,人仿佛被烤透了一般,身上的灵气被烤没了,只剩下顽强的意志支撑着身体的行动。坚持,坚持,再坚持,直到头晕时才意识到身体支持不下去了,只得松开紧绷的神经,停下来休息会儿,等到体力稍微恢复些就得再次冲入‘火场’,这是体力和意志的终极考验。”
恶劣的天气给员工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分公司为此想了很多办法,努力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比如避开高温错时上下班,将绿豆汤送到工地,为焊工配备遮阳伞、小风扇等等。
后勤总监张平说:“我们是第一批到乍得的,刚来时没水、没电,几个人在一个废旧的集装箱里工作和生活,室内温度40多摄氏度。但通过大家的努力,还不到一年,生活基地和施工现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对于乍得来说,中国石油更是意义非凡。一名当地员工用阿拉伯语告诉记者:“因为中国石油人的到来,乍得才有了自己的现代石油化工工业。”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