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垄断坚冰正在消融

   2010-08-16 中国产经新闻中国产经新闻

89

核心提示:近日,以往高高在上的石油垄断巨头似乎放下了“身段”,开始罕见地拜会民企。无独有偶,商务部也向民营油企
近日,以往高高在上的石油垄断巨头似乎放下了“身段”,开始罕见地拜会民企。无独有偶,商务部也向民营油企抛出“橄榄枝”,首次给未获燃料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备案的民企重新审批机会。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变化表明,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的“新36条”出台3个月后,在最为敏感、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石油领域,垄断的“坚冰”正在消融。

  来自油气领域的“橄榄枝”

  这一次并非“空头支票”。中石油副总经理李新华带着119个项目在8月4日飞抵杭州,首次向民营企业抛出了融资额高达2000亿元的“绣球”,涉及海外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成品油销售、天然气与管道、装备制造五大领域。

  “我们第一站选择来浙江,就是因为这里民营资本的实力强大,浙商的创业精神比较旺盛。”在会谈开始之初,李新华就着重强调,“在过去,我们这个领域民营资本是没有进来,或者是不容易进来的。”

  今年5月份,国务院发布“新36条”,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石油、电信等高度垄断行业。就在一个多星期前,国务院又发布了“新36条”实施办法。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能源研究专家管清友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让民间资本进入石油天然气领域是迟早的事。国务院出台的政策也是为了让能源领域多增加一些市场主体,进行市场化的竞争,推动能源行业的发展和改革。

  事实上,中石油此次浙江之行,也是该集团股份制改革12年以来,第一次向民企大规模地招商引资,也是首家以实际行动来响应“新非公36条”的大型国有石油公司。

  “响应号召”的并非只有中石油。日前,商务部公布了《2010年成品油(燃料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调整安排的公告》,对成品油(燃料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进行调整,对没有完成任务的进口量进行再分配。这是商务部第一次给未获得资格的地方企业重新审批的机会。

  “重启申请程序,也可看作是对‘新36条’具体实施的配合,表明国家对民营油企进口成品油(燃料油)的限制有所松动,正尝试放开这种限制。”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分析。

  民资的“心思”

  面对油气领域抛来的“橄榄枝”,民资既喜也忧。

  作为浙商的代表性人物,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在接到中石油的邀请后表示,“很有兴趣,希望能找到恰当的合作机会”。相比这些行业外的企业的雀跃心情,行业内的民营油企则有更多忧虑。

  “感兴趣是感兴趣。但是民营企业由于资金限制在合资公司中肯定是小股东,一旦合资公司前几年连年亏损,民营企业就会被吃掉。”浙江宁海甬石东南石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樟槐表达了大部分民营油企的担忧。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董秀成指出,在中石油拿出的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长期投资项目,资本回报时间较长,这是大部分民营企业比较不乐意的地方,因为相对于国企来说,民企更看重资本回报周期,而且时间长也容易滋生变数。

  “对于民资来说,没有足够的资金和风险抵御能力,利润和回报自然是我们最看重的。”山东方圆石化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书杰毫不避讳地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事实上,也正是由于利润微薄,商务部重新启动的进口成品油配额成了民企眼里的鸡肋。如今,距离商务部下文已经过去半个月之久,各地上报再次申请的民企寥寥无几。

  “民营油企最渴望的莫过于希望打破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巨头对原油支配权的垄断。”广东石油商会会长吴清标指出,对民营油企来说,最有现实意义的举措就是放开进口。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郭海涛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当前,民营企业虽有了成品油批发资格,可以经营加油站、炼油等业务,但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巨头仍垄断原料资源,民营石油企业发展备受困扰。民企的心思,是期待破除原油进口的管制。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