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联手壳牌:购澳煤层气公司

   2010-09-01 中国能源报吴莉

47

核心提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8月23日宣布,其子公司中石油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澳洲壳牌能源控股有限公司35亿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8月23日宣布,其子公司中石油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澳洲壳牌能源控股有限公司35亿澳元联合收购澳大利亚Arrow能源有限公司100%股权的交易,成功完成交割。

  根据中石油和壳牌同Arrow能源有限公司达成的收购协议,合资公司将拥有Arrow能源有限公司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煤层气资产和国内电力业务、壳牌在昆士兰州的煤层气资产,以及壳牌在格拉德斯通市柯蒂斯岛的拟建液化天然气生产项目。

  今年3月19日,中石油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澳洲壳牌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50:50比例组成的联合体与Arrow能源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收购协议,以每股现金4.70澳元的价格收购其全部股份,收购对价约为35亿澳元。历时5个月,目前该交易已顺利通过Arrow能源有限公司股东大会、中澳两国政府相关部门各项审批程序。

  据悉,这一交易是中石油在海外市场的重要收购项目之一,也是中石油首次在澳大利亚进行煤层气方面的投资。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收购意味着中石油在煤层气业务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仅从上游收购煤层气资产,而且在合作中将会提升中石油煤层气开采技术及管理水平。

  海外收购提升煤层气开采潜力

  “中石油联手壳牌首次在澳大利亚收购煤层气资产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产品可以通过液化运回国内满足国内需求,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从上游保障我国天然气供应能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毅军告诉本报记者。

  2009年国土资源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煤层气探明储量达1700亿立方米,年产能达25亿立方米,实际年产量为7亿立方米,而煤层气实际利用量仅为19亿立方米,开采潜力巨大。

  据中石油煤层气公司总地质师李景明透露,中石油可供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面积已达16.1万平方千米,拥有煤层气资源约16.48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登记区块资源总量的69.6%。

  2009年9月,中石油在山西沁水开采的煤层气第一次注入“西气东输”主干线,日供气量50万立方米,占“西气东输”总供气量的1%。截至2009年底,中石油沁水煤层气田已建6亿立方米产能并商业化运作,目前已向西气东输管线供商品气超过1亿立方米,2010年或实现4亿立方米的商业供气量,以天然气为主营业务的中石油希望这个比例能逐渐提高。

  按照中石油的发展规划,到2010年,产能达到30亿立方米,实际年产量将达到20亿立方米;2015年,产量达到45亿立方米,商品量40亿立方米。今年2月,中石油出台的新能源业务发展规划中明确表示将重点发展与主营业务相近的煤层气。中石油副总经理喻宝才曾在今年3月透露,截至2009年,中石油已具备6亿立方米煤层气的产能,发展速度已超出了发展计划。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今年冬天天然气供应或将再次出现吃紧现象,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采利用将有效缓解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

  合作促进技术进步

  “煤层气已成为中石油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中石油发展煤层气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技术,与壳牌合作开发煤层气,将有利于中石油煤层气开采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副院长李治平对本报记者说。

  有媒体报道称,中石油股份公司董事会助理秘书毛泽锋曾在2010年年初的一次投行分析会议上承认,当下最关键的,是需要突破性的技术,而中方在开采煤层气方面的技术“几乎是空白”。

  李治平说,科学合理开发煤层气资源,不但可以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形势,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更有利于煤矿的安全开采。但是就目前我国煤层气资源地质条件来说,煤层气开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工艺技术方面,而这对煤层气单井产量影响很大。比如钻井技术,国外的打分支井、U型井技术相对比较先进。

  中石油也表示,此次收购融合了中石油和壳牌在技术、资金和市场方面的优势。Arrow公司是澳大利亚领先的煤层气开发商。通过收购,这个公司将成为中石油和壳牌在澳大利亚煤层气生产的重要平台,为双方在澳大利亚的煤层气开发奠定坚实基础。中石油和壳牌将凭借其领先的煤层气技术实力、资金后盾、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以及市场销售能力,为澳大利亚的煤层气和液化气行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整个行业进一步发展,并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

  此外,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本报记者表示,此次收购也是中石油拓展海外业务,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