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00%的努力确保油品100%合格

   2010-09-15 中国石化新闻网李鑫轶

44

核心提示:遍布全国的近3万座中国石化加油站,作为服务的窗口、销售的终端,向社会大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和认知中国石化

   遍布全国的近3万座中国石化加油站,作为服务的窗口、销售的终端,向社会大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和认知中国石化的窗户。而中国石化确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也将通过遍布神州大地的加油站,传递给千家万户

   在8月18日中国石化召开的质量工作会议上,集团公司确定了中国石化“质量永远领先一步”的质量方针和“质优量足,客户满意”的质量目标。

   日均销售汽柴油34万吨,夜以继日地为1500万客户服务,遍布全国的近3万座中国石化加油站,作为服务的窗口、销售的终端,向社会大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和认知中国石化的窗户。而此次确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也将通过遍布神州大地的加油站,传递给千家万户。

   100%的努力

   中国石化的油品销售板块同千家万户息息相关。它最贴近客户,最了解客户,也恪守着以优异的质量和服务造福客户的宗旨。经受过市场考验的中国石化深知,唯有质量过硬才能立足于市场,唯有品质优秀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

   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石。为确保供应的油品质优量足,中国石化无论是系统内生产的油品还是外采的油品,都必须经过A级质检中心检测合格后才能入库。

   目前,油品销售系统在19家省(区、市)公司建立了A级质检室,均按照质量管理规定进行认真化验,达不到质量合格标准的不准入库。

   在送油过程中,每辆油罐车专罐专运、柴汽分运,进油口和出油口要铅封,还专门配备了GPS定位监控装置,实现全程监控。

   在加油站卸油作业时,司机和接卸人员实行“双确认”,值班站长再复核,并填写卸油流程检查表。

   在制度上,油品销售系统有反应灵敏的质量计量监管体系,有健全的预警机制,有严格的接卸制度。进、销、调、存各个环节的工作责任界定清晰,计量传递、定期盘点、质量检验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到位。

   中国石化的油品从入库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至少10次检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中国石化都倾注心力,用100%的努力,确保销售的成品油100%合格。

   质量永远领先一步

   “来这里加油,我们放心。”这是到中国石化加油站加油的司机常说的一句话。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市场是品牌的市场,竞争是质量的竞争。只有“质量永远领先一步”,才能成就企业的竞争优势地位。而“质量”这一词语,则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

   质量领先是科技的展现,每一次质量的提升与产品的更新都离不开科技的推进。正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中国石化圆满完成了油品质量持续升级的任务,为大幅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作出重要贡献,实现了良好的环保效益目标。

   目前,中国石化的汽油产品全部达到国3标准。中国石化还先后向北京、上海和广州供应了相当于欧4标准的汽油产品。而国3车用柴油质量升级工作也在抓紧落实当中。

   质量领先是文化的反映。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也会在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中得到反映。古今中外的成功企业,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如同仁堂的“诚信为本,药德为魂”,台塑的“追根究底,止于至善”等。以产品质量为本,是这些企业文化的共同点。

   中国石化作为我国营业额最大的企业,绝不能止步于“质量合格”,而应在“领先”二字上做文章。

   质量领先是科学发展的体现,从“多快好省”到“又好又快”发展,“好”字位置的变化体现了质量领先的重要性。质量领先就是要在产量、速度、效益中将质量放在第一位,中国石化绝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谋求发展。

   集团公司总经理苏树林在质量工作会议中针对质量方针做出诠释。这个方针,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追求,就是要在所有工作当中始终把质量工作放在首位,通过不懈的努力,持续改进,做到质量永远领先一步,靠质量领先赢得优势、引领市场、支撑发展。

   承诺的力量

   质量决定企业兴衰。三鹿集团因严重质量事故而破产,让人记忆犹新;丰田公司发生大规模汽车召回危机,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汽车行业大规模召回事件频发,大多是由于某一零部件的质量问题,使得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安全因素。这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一个设计或生产环节的失误,转瞬便可能给整个企业带来巨大灾难,严重损毁多年辛苦建立起来的市场信誉和企业形象。

   正因为如此,集团公司将质量事故与安全环保事故、不稳定事件、腐败案件一起作为企业“四害”提出来。正是因为质量事故损害的是企业的形象,动摇的是企业的根基,所以每一滴油不仅代表着油品,而且包括企业提供的所有产品和服务。

   每一天,中国石化都会为消费者的旅程加油助力。从开采、采购,到加工、提炼,再到运输、储存与销售,这一滴滴化做动力的成品油,包含着中国石化人最庄严的承诺。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