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构建和谐生态型矿区

   2010-10-16 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137

核心提示:  10月6日,国庆长假还未结束,位于大庆油田中部的生态建设工程示范区就已经机声隆隆。百台大型挖掘机械

  10月6日,国庆长假还未结束,位于大庆油田中部的生态建设工程示范区就已经机声隆隆。百台大型挖掘机械和运输车辆挖沟造渠、川流不息。据现场负责人介绍,年初以来,仅生态油田示范区一项就已经平整地形261公顷,回填土方约100万立方米,铺设连湖蓄水管网5.5公里;涵养湿地面积87.8公顷;栽植树木约20000株,自繁草苇58.6公顷。

  在大庆油田长垣产能区域主干路上穿行,映入眼帘的是浓浓绿意。这条“生态长廊”南起杏南油田,中到油田生态园,北至喇嘛甸油田,规划区域总面积约900平方公里。大庆油田正在这里分期、分批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目前已初具规模。

  石油勘探开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环境保护堪称一对矛盾。然而,在大规模开发建设50年后的今天,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大庆油田,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生态油田”。

  大庆油田总经理王永春说,我们把生态环境保护提到发展战略的高度,认真实践“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这也是履行国有大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一组数字 一份责任
  大庆油田有油水井6万多口,每年产生含油污水4亿多立方米、废弃泥浆40万立方米、燃烧烟气60多亿立方米,有各类噪声源点4900多个。“如果处理不当,大庆就会变成遍地油污的烂泥塘。”油田质量安全环保部副主任匡丽说。

  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大庆油田逐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他们从完善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治理老污染源、避免产生新污染源、改善油田生态环境、加强环保科研等5个环节入手,把绿色环保意识贯穿油田勘探开发的全过程。特别是近年来,油田以建设“绿色油田”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5大类环保工程,为推进绿色油田、生态油田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碧水工程。新建和改造污水处理站63座,完善污水调水管网673公里,配备井下作业污水回收装置262套。目前,大庆油田已建成含油污水处理站163座,污水处理能力达293万立方米/日,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工业污水处理系统和世界最大的污水处理示范区,经过处理的含油污水全部安全回注地下。在做好工业污水处理的同时,油田还非常重视对地表水和水源地的保护,投资1.7亿元建设了日处理8万立方米的西城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投资1.66亿元对大庆水库进行改造;投资3亿元对容纳生活污水的周瞎泡等6个泡沼进行综合治理。

  蓝天工程。改造加热装置燃烧器和供气工艺,改造锅炉的燃料供给系统、排烟系统,工业锅炉和加热炉全部使用清洁燃料,烟气达标排放率100%。在主城区实施了集中供热工程,建设了让乘地区以煤代油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和区域集中供热工程,取消燃油锅炉房118座,停运燃油锅炉590台。

  安静工程。对98座值班室和油水泵房进行了隔声降噪处理,对场站的注水泵房、输油泵房等重点发声源采取安装隔音门窗、吸声屏等措施,阻断了声音的扩散和传播。

  固废资源化工程。对废弃泥浆等固体废弃物采取了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建成了规范的工业固废处置场1座,服务期限达到20年,油田工业固化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率达到100%。

  生态改善工程。承担了西城区等数十项城市重点生态绿化建设及养护管理,植树910万株,种植花卉82万平方米,种植草坪83万平方米,栽植绿篱8.2万米,新增各类绿地1435公顷,建成了20余座生态园。

  绿色行动,带来的是油田面貌的巨大变化:绿地多了,植被美了,花儿更艳丽了,空气更清新了。如今,油田的绿化覆盖率已达到37.4%。2009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1天,优良率达到98.9%,在我省名列前茅。

  一片新绿 一份承诺
  地处松嫩平原腹地,面积6000平方公里的大庆油田中部是大庆的主力产油区,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原。

  为了恢复这里的植被和生态,大庆油田人发扬了当年的会战传统,在百里碱滩上又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生态建设大会战。他们全面规划,重点推进。各单位在保证油田生产的前提下,利用专业性闲置、季节性闲置、生产性闲置的设备,充分发挥人员和设备的能动性,有组织、有计划、有标准的开展场地平整、湖泡清淤、土方拉运等会战。

  在生态区9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全面展开了禁牧禁荒。使一片片光秃秃的碱滩披上了绿装。数百个寸草不生的取土场,平整后成了新苗圃。

  过去胡乱丢弃的建筑垃圾,通过十几个新建的垃圾粉碎场得到了再生利用。仅去年,就有上百万立方米粉煤灰、废弃混凝土碎块、旧毛石、废弃油井滤料、固化后的泥浆,用于加固井场与进井的道路;50多个昔日的垃圾场、脏沟、臭水泡,如今已变成整洁干净、绿树掩映的生态园。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