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为什么要赴美探路页岩气

   2010-10-27 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报

44

核心提示: 时机稳妥  “要执行,自然要通过适当途径开个口子。”   “不同的时间段在起作用。”长期关注页岩气

    时机稳妥

  “要执行,自然要通过适当途径开个口子。”

  “不同的时间段在起作用。”长期关注页岩气研究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教授张金川在总结中海油顺利登陆美国,斥资21.6亿美元拿下切萨皮克(Chesapeake)德州鹰滩页岩油气项目1/3权益的时候向本报记者这样表述。

  张金川介绍,中海油登陆北美确实借了政治的东风。中美页岩气合作是政治需求,两国领导人不但会面还签署了正式的框架协议,等于国家战略层面的合作基调已定。“要执行,自然要通过适当途径开个口子。”

  9月14至16日,中国国家能源局和美国能源部、商务部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福特沃斯堡举行了第十届中美石油和天然气工业论坛。福特沃斯盆地中的Barnett页岩是美国页岩气开发生产的重要目的层。因此页岩气被顺理成章地设置成会议重点议题,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地质大学都委派代表参与了会议讨论。另外论坛还安排了半天的参观时间,目的地恰是切萨皮克公司在当地Barnett页岩的钻井、生产及水处理现场。

  时隔不到一个月,就传出切萨皮克同意向中海油售让页岩气资产权益的消息。尽管21.6亿美元的金额较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之前在海外成功的收购案例并非可观,但这笔交易却因其三个特点——油气资产位于美国本土,并且属于非常规油气资源,以及中海油2005年收购优尼科未果,在美国有过一次失败的经历而获外界广泛关注。

  据专家介绍,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较之常规气风险大,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开发周期、资金回笼周期较长,常规气技术、工序成熟,并且单井产量高,因此投入与成本回收的年限都是可估算的。然而页岩气的基本特点是开发周期长,例如常规气单井寿命约为10—20年,页岩气30年仍只处于中年期。其次页岩气毕竟属于非常规能源,其经济效益不如常规气。另外常规气井及配套设施规模已经很可观,而页岩气,尤其是地面工程的规模比常规气还要大。

  尽管美国的页岩气开采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被公认为是最顶尖的,并已进入商业化开采阶段,页岩气消费市场也较之其他国家成熟,但知名保险经纪公司达信(Marsh)全球能源业务主管裴洁明(James R.Pierce)向本报记者表示,美国的页岩气开发仍然处于前期阶段。简而言之,美国页岩气进一步发展光有技术优势显然不够。目前美国尚未走出衰退阴影,经济萧条,但能源需求依然旺盛。然而能源行业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一旦资金链条断裂,必然造成产能萎缩,美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将会受到威胁。

  中国国有石油企业显示出的雄厚资本实力无疑是获得北美公司青睐的首要原因。中海油并购鹰滩项目除需支付权益转让金额,还同意支付切萨皮克所持权益部分中75%的钻完井费用,两笔费用几乎等额。切萨皮克首席执行官奥布里 K.麦克林登直言不讳地表示,该公司虽已达成了五笔页岩油气项目的交易,但与中海油的合作是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这项交易“将使我们获得加速这一大型国内油气资源开发进程所需的资金,此举有望在未来降低美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

   双向出海

  美国同中国在页岩气领域合作显得更为主动

  今年以来,中国国企出海并购非常规资源的动作频频,且进展神速:4月,中石化以46.5亿美元收购加拿大油砂项目Syncrude 9.03%的权益;6月,中石油与加拿大石油公司(EnCana)达成协议,共同开发英属哥伦比亚地区的页岩气田;到8月份,中石油再传捷报,与荷兰皇家壳牌合资收购澳大利亚煤层气公司箭牌能源。与中国油企海外并购的常规油气多分布在不发达国家不同,这些资产位于北美和澳洲发达地区。以中海油为例,这是中国能源企业首次进入美国油气领域。除了中国企业鼓鼓的钱袋,造成这种现象的还有其他原因。全球最大的能源咨询公司之一Wood Mackenzie 东北亚地区发展项目经理Gavin Thompson告诉本报记者,非常规资源量和开发挑战远超常规资源,也是中国企业成功进军发达国家能源市场的重要因素。有专家表示,中国在常规油气领域的技术不输美国,甚至在很多方面略胜一筹,另外常规资源量有限,短期内获利高,美国从政府到公司都会为中国企业前去并购设置种种障碍。

  然而页岩气不同。张金川表示,页岩气技术并非美国独有,或者在美国可采,在别国不可采:“只不过美国开发得早些,再过5—10年,中国独立可能也能开发出技术,这就是所谓的技术贬值。”在他看来,美国希望抓住历史机遇,输出技术,更重要的是抓住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据张金川介绍,法国人在上世纪70年代末曾做过预测,并且该预测直到目前都为美国所认可,即亚洲页岩气储量占全球总量的1/3。中国的国土面积是亚洲最大的,因此抓住中国市场等于抓住了整个亚洲市场。尽管亚洲有日、韩、新加坡等同美国关系更铁的盟国,但无奈国土面积小,罕有页岩气资源分布。这使得美国同中国在页岩气领域合作显得更为主动,愿望更为迫切。

  张金川提醒本报记者,不要只看到中国企业出海拿技术,其实美国企业在页岩气开发上出海推技术的力度也不小。他表示,按照美国的战略布局,欧洲也是美国页岩气技术的重点输出对象,不光波兰等欧盟欠发达国家,包括德、法、瑞典等在内的发达国家也纷纷与美国合作或建实验室,或开试验田。另外美国还直接派公司出海到澳大利亚。裴洁明介绍说,去年年底雪佛龙斥430亿澳元(约合421亿美元)巨资签下在澳大利亚西部大陆架的一个页岩气项目——高庚项目(Gorgon)。项目还包括修建一个超大型的燃气电厂和年产量1500万吨/年的LNG设施。燃气电厂主要应对澳大利亚国内需求,但建LNG设施的用意很明显,是要向周边地区辐射输出产能。据外媒报道,高庚项目已与日本、中国、印度、韩国和北美达成长期的供气协定。项目有利可图,目前另一家美国油气巨头埃克森美孚和欧洲背景的壳牌也参与进来。

  在澳洲之后,美国的下一步布局就是谋求进入中国。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大伟在之前接受本报记者的一次采访中就说,不少美国大公司接受国土部中美培训班的邀约,派人到中国来讲解技术,进行交流。这个过程也是在为将来打入中国建立联系和互信。Gavin Thompson也表示,中国企业携资金赴美,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了解非常规气的产业链,与美国非常规气的主要开发商及供气服务商建立关系,并且在合作中了解到得技术、环境的双重挑战也将有助于其未来回国开采自身资源,而对北美企业而言,与中国企业合作等于为将来投资中国铺路。

   保守投资

  中海油投资的这个项目主要生产石油,并非天然气

  海内外媒体在报道中海油入手美国德州鹰滩项目权益的时候,多将焦点放在页岩气上,因此中海油的投资行为在报道基调中显得超前大胆了点。有专家表述为“在国内页岩气技术还未发展成熟的前提下去收购人家的。”实际上,中海油在并购公告中明确指出,鹰滩页岩层中,约85%的部分位于油窗(地质学概念,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称为有机质的成熟温度,成熟温度所在的深度称为成熟点。从成熟点开始到生油作用趋于停止期,称为生油窗——编者注)。裴洁明向本报记者透露,美国只有一个页岩气区块里面既有页岩气也有石油,那就是中海油此次收购的鹰滩项目。“最近国际油价从2009年30多美元逐渐回升,目前油价应该是稳中有升的。天然气的价格原本在美洲上涨比较迅速,但随着美国天然气和页岩气大规模的商业开发,气价水平比较稳定,所以(中海油)在同一个项目上就可以使得油价和气价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个对冲。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稳妥、聪明的投资。”中海油一位高层近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也验证了这个说法,据其表示,公司投资的这个项目主要生产石油,并非天然气。

  记者在与业内人士交流时,发现三大油对出海并购非常规油气资产的宣传比较低调。中石油一位不愿具名的员工向本报记者举例说,中石油并购加拿大油砂项目的事情在集团内部基本未做宣传,不光细节,就连大致情况普通员工也并不知晓,这与常规油气并购案形成对比。张金川对此表示理解:“出于风险的考虑。”另外他还认为,中海油赴美象征意义多与实际意义,是为了表示一种姿态:“打到美国去了,我是最强的。”

   折衷之举

  手握大量闲置资金,在国内无法施展“抱负”,民企只能将臂肢伸向海外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在这批汹涌的出海大潮中,也不乏民营企业的身影。张大伟就曾向本报记者透露,上海有家民企到美国收购了一家专攻页岩气的小公司。谈及这个现象,张金川解释说,三大油在海外经营常规油气田已经5、6年,中国能够介入的资产殆尽,对民企而言,出海并没有太多空间。民企与三大油一样也受国际关系的约束和影响,一般而言,国企拿不下来的项目区块,民企更难有胜算。但是民企又具备充足的资金,有投资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页岩气就成了相对较佳的选择。

  张金川表示,页岩气是目前非常规油气中经济效益较好的资源种类。与煤层气相比,页岩气效益更高。据其介绍,页岩气更接近常规天然气,开采对环境的破坏较小。煤层气需要打很多井,把里面的水抽出来,抽水的过程甚至长达3个月,把水抽干,气才能采出来;页岩气不存在此种问题,直接压裂,就可以采气,一次性投入。另外页岩气分布很广,煤层气生成首先需要煤的分布,其次还得考虑煤本身的质量条件和埋深等因素,“煤层气与页岩气的储量不在同一个量级范围”。以中国为例,目前保守的估计是,中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为26万亿方,而截至去年,国内煤层气的探明储量仅1700亿方。

  Gavin Thompson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国企业投资美国页岩气是有益的,因为市场已经具备,页岩气一旦投产能立即就近消费,另外美国页岩气储量巨大,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对企业资质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只要具备与项目匹配的实力即可。

  民间资本流向海外页岩气领域也是一种折衷的办法。国土部即将展开的页岩气矿权招标,虽首次在油气区块引入竞争机制,但仍然将广大民营企业挡在了门外。实际上民企、地方国企都在尝试不同途径,争取机会介入到中国本土页岩气开发市场中来。然而目前页岩气仍按油气区块的模式进行管理,我国的油气区块不对外开放,三大油以外的机构不拥有登记区块的权利。尽管页岩气将沿用煤层气的优惠政策,但页岩气究竟是按照油气的管理方式运营操作,还是以煤层气的方式,国家在这上面一直存有争议,尚无定论。手握大量闲置资金,在国内无法施展“抱负”,民企只能将臂肢伸向海外:一方面是赚钱,另一方面是做技术储备,一旦国内页岩气市场放开,将不至于掉队。

  谈到技术储备,张金川略觉不安。他赞同民企应尽早出海的看法:“页岩气技术美国一枝独秀,其他国家都还在摸索。如果晚几年再让民企出海,那时就已经没什么竞争力了。”但他同时强调,国家还是要尽早明确国内页岩气开发政策:民企资金实力雄厚,应该允许其介入,但要适当管理,以避免技术重复引进,在能源领域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