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饱受“柴油荒”之苦的当下,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一事重新成为热议话题。有报道称,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方案已经定稿,其中,调价周期可能从22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调价方法也有望从层层报批变为自动调整。这一消息未获国家发改委确认。
现行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汽、柴油价格。由于22个工作日的调价周期被指太长,缩短油价调整周期早已成为专家的共识,也符合市场和消费者的预期。
缩短调价周期具有市场化取向。考虑到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突破53%,国内油价有必要更加及时地跟国际油价接轨,从而保证石油公司进口和炼油积极性,维持充足的成品油供应。同时,调价周期一旦缩短,有利于抑制市场投机,因为届时国内油价变动将更为频繁,囤油待涨的市场风险随之加大。
至于自动调价,则或许意味着成品油零售价格调整不再需要上报国务院审批,国家发改委可以根据定价公式自动发布调幅。此举也有望提升国内成品油零售价跟国际市场行情接轨的速度。
如果以上两项调整真正得到落实的话,那么,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无疑又往市场化方向迈进了一步。但令笔者担忧的是,修改后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恐怕仍然摆脱不了执行难的问题。正如一位石化企业老总所言,目前22个工作日的调价间隔时间都未能严格执行,何谈10个工作日?政府调整油价要考虑的问题太多了,真正严格执行定价机制很难。
拿眼下来说,受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影响,国际油价连续几个交易日出现上涨,国际油价逼近90美元,创两年新高。来自息旺能源的监测数据亦显示,截至12月6日,国际三地(布伦特/迪拜/辛塔)原油加权均价变化率已经达到6.49%,远远超出4%的调价红线。不过,国内油价并未及时上调。
业内普遍认为,成品油零售价格上调对国内市场带来的反应比较大,特别是目前处于国内通胀较为敏感的时期,若成品油价格上调次数较多或幅度较大,会致使国家在稳定物价上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这是此次国内油价上调搁浅的主要原因。
可见,虽然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制度设计上更加市场化,但是在操作层面仍然面临不确定性,国家发改委在成品油调价的时机和幅度上仍然掌握极大的灵活度。如此一来,国内成品油定价仍未摆脱政府管理。
真正的成品油市场化定价是由企业根据成本和供需来自主制定的,但是目前国内市场还不具备这个条件,因为国内仍是两大石油公司的天下,还未形成多元化的、充分竞争的经营主体。也就是说,只有随着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形成以及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内成品油价格才可能最终由市场竞争形成,而这将是一个长远的目标。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