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港爆炸漏油事件追责承包商

   2011-01-06 财经国家周刊财经国家周刊

60

核心提示:  生意社1月4日讯 中石油内部有过一个“7·16”事故的基调。  2010年8月的中石油集团安全环保工作会议

  生意社1月4日讯 中石油内部有过一个“7·16”事故的基调。

  2010年8月的中石油集团安全环保工作会议上,中石油副总经理廖永远表示,“7·16”爆炸事故“属于承包商事故”。

  廖所言的承包商,即天津辉盛达和上海祥诚。

  “7·16”爆炸发生后,上海祥诚在现场工作的5名员工被警方拘留。截至记者发稿,其中两人被取保候审,操作部经理戴小兵等3人仍然在押。天津辉盛达的老板张海军也一直在大连“配合公安部门调查”。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调查发现,天津辉盛达和上海祥诚,均无相关的合法资质:负责生产原油脱硫剂的天津辉盛达,其公司的经营范围中并没有原油脱硫剂;而在现场注入脱硫剂的上海祥诚是一个负责进口商品检验的企业。

  两家连资质都没有的企业,如何承包到如此危险的业务?

  上海祥诚的说法

  上海祥诚与中联油的合作始于7年前。中联油是中石油最主要的原油进口部门,上海祥诚几乎承担了中联油部分进口原油检验工作。

  在此之前,中联油的脱硫剂添加工作一直由全球最大的工业与消费品检验公司ITS负责,其所加入的脱硫剂也由ITS从国外进口。这导致原油的脱硫成本达80元/吨,中联油方面一直希望降低该部分成本。

  上海祥诚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吴秋灨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透露,考虑到油品检验、测试和脱硫属于上下游业务,且该公司的操作部经理戴小兵此前供职于ITS,中联油方面考虑让上海祥诚和ITS一样开始承担脱硫业务。为此,中联油方面还提供了详细的脱硫流程,所以在没有营业资质的情况下,上海祥诚接下了中联油的委托,双方签订了委托协议。

  自2010年1月起,上海祥诚陆续为中联油完成了两批次原油脱硫业务,这两批次原油脱硫均是“倒罐业务”(即从一个油罐倒到另一个油罐),提供原油脱硫剂的单位正是天津辉盛达。

  实现脱硫“国产化”之后,中联油的脱硫费用从80元/吨降至12~13元/吨。该笔费用的构成是10元支付给提供脱硫剂的辉盛达,2~3元支付给上海祥诚。

  7月15日,上海祥诚接到了来自辉盛达的第三笔业务。当日下午3点30分,“宇宙宝石”号油轮开始向位于大连港(3.94,0.04,1.03%)的国际储运公司罐区卸油。“宇宙宝石”号油轮运送的是来自委内瑞拉的30万吨超重油,属高含硫原油,含硫量达4%。因该品种原油硫、酸含量及粘度相对较高,卸载原油时需要大量添加脱硫剂。

  晚8点左右,上海祥诚方面在天津辉盛达大连负责人刘洋的指挥下通过管道向油轮注入脱硫剂,首次参与卸船脱硫业务的上海祥诚很快发现问题:脱硫剂的注入速度非常缓慢,与卸油的速度明显不成正比。

  与“倒罐”不同,由于油罐容积在2~10万吨之间,30万吨的油轮卸船期间需要多次暂停,这需要脱硫剂的注入也要针对性配合。

  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刘洋给不出答案。身处上海的戴小兵开始了与前方密集电话沟通,通话内容包括“装置有无问题、(脱硫剂)还加不加、加多少”等等。

  “多方通话”几乎持续一夜,戴小兵也一夜未眠。7月16日清晨,戴小兵搭乘最早的航班从上海飞赴大连,目的是协调三方工作。临行前,戴小兵的妻子汤明叮嘱他“一定要小心”。

  戴小兵的到来也未解决问题。7月16日下午1点,油船完成卸油,但此时仍有22立方米脱硫剂未加完。在“停还是不停”之间,负责现场指挥的刘洋给出了“加完再说”的答复。

  国家安监总局的调查结果显示,油轮暂停卸油作业后,注入脱硫剂的作业没有停止。当天晚上6点左右,在注入了88立方米脱硫剂后,现场作业人员加水对脱硫剂管路和泵进行冲洗。8分钟过后,靠近脱硫剂注入部位的输油管道突然发生爆炸。爆炸引发的火灾造成了部分输油管道、附近储罐阀门、输油泵房和电力系统损坏和原油泄漏。

  爆炸发生当日,戴小兵等5人立即被当地公安局拘留,后两人被保释,而作为第一嫌疑人的戴小兵至今仍被羁押。

  “真后悔让他去。”戴小兵的妻子汤明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当时在现场负责指挥工作的天津辉盛达负责人刘洋却不见踪迹。“公安局说是失踪,没有立案。”12月25日,代理此案的祥诚公司律师翟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整个案件的审理,还在等待调查组的最终报告。

  “低调”的辉盛达

  成立8年来,天津辉盛达从未离开其注册地址——大港油田二号院原四厂液化气站。这座已经废弃的液化气站,位于大港油田一条荒凉的土路上,院内黄色的砖墙砌出的三间平房,看起来与其他北方农村民居并无二致。院落的大门上,没有任何标志。

  按照大港油田第一矿区物业管理部开具的证明,这个“厂房”面积为109平方米。天津辉盛达就在这109平方米的空间里,与中石油合作了7年。

  “老板在大连配合调查。”天津辉盛达员工胡金侠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7·16”之后,公司的工人们已经解散,只留下她一家三口人带着一条大黑狗看门。

  负责生产原油脱硫剂的天津辉盛达,工商资料登记的经营范围中并没有原油脱硫剂。

  但天津辉盛达实际上是“自废武功”。2003年3月19日注册成立时,主营业务包括原油脱硫剂、柴油稳定剂等,注册资本200万元,公司法人为张辉。

  2004年,天津辉盛达变成“夫妻店”。当年8月24日,天津辉盛达增资并引入新股东——张辉的丈夫张海军,公司注册资本由200万元增至800万元。张海军、张辉夫妻分别持有公司37.5%、52.5%的股权。

  2009年,天津辉盛达由“夫妻店”变成“父子店”,张辉退出辉盛达公司,张海军、张博父子分别持有公司80%和20%的股权。天津辉盛达2009年的资产总计达1259万元。

  即便如此,天津辉盛达仍然“蜗居”在多数媒体都寻访不到的废弃的液化气站内。2009年3月20日,公司将原油脱硫剂从主营业务中剔除,但该公司并没有因此停顿脱硫剂的生意。

  上海祥诚的一位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为中联油提供进口油品检验鉴定及技术咨询的过程中,两家公司合作密切。按照该人士的说法,中联油在和天津辉盛达签订购买脱硫剂的协议后,中联油要求上海祥诚承担脱硫剂的注入工作。上海祥诚对新业务非常陌生,一吨原油加多少脱硫剂、什么时候加、什么时候停,操作部经理戴小兵和他的同事们并不清楚,需要天津辉盛达方面进行现场指挥。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调查时获悉,张海军此前一直供职于大港油田炼油厂(现为中石油大港石化公司),系炼油厂技术工程师。在职期间,他领衔参与了油田的大量科研工作,一度是炼油厂研发方面的带头人。张海军的妻子、天津辉盛达的第一任法人代表张辉离职前供职于大港油田地质研究院。

  “人家(张海军和张辉)是夫妻店,(张海军的)很多科研成果都拿到自己公司生产。”中石油大港石化公司人事处一位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证实,张辉当年从大港油田买断创办公司,就是为了将张海军的科研成果产业化。

  2000年前后,张海军先后参与了柴油稳定剂、原油脱硫剂等多种多个技术攻关,这两个产品日后也成为天津辉盛达的“拳头产品”。

  天津辉盛达官方网站显示,其生产的原油脱硫剂系中石油的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由天津辉盛达(张海军参与)和中国石油(11.22,0.07,0.63%)大学共同承担。

  “能承担中石油的科技攻关项目,实力和关系都必须具备,有时候关系比实力更重要。”中国石油大学一位专家表示,天津辉盛达当时只是一个注册资本只有200万元的小公司。

  2002年底,原油脱硫剂攻关项目完成,辉盛达方面宣称是“用生物酶进行原油脱硫”。翌年3月,天津辉盛达开始经营原油脱硫剂,并与中石油旗下公司建立了供销合作关系。

  一位熟稔原油业务的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辉盛达的脱硫剂绝非生物酶,根据事故现场所引发的爆炸来看,很可能是二氧化氯之类的强氧化剂,其机理即是氧化脱硫。

  这一说法也部分得到了安监总局证实。安监总局在7月23日的报告显示,“辉盛达公司和祥诚公司向输油管道中注入含有强氧化剂的原油脱硫剂,造成输油管道内发生化学爆炸。”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