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石油巨头北极“圈地” 中国机会渺茫

   2011-02-10 新华网新华网

56

核心提示:  外资石油巨头北极“跑马圈地”,作为“局外人”的中国难以分享到北极油气开发带来的好处  财经国家周

  外资石油巨头北极“跑马圈地”,作为“局外人”的中国难以分享到北极油气开发带来的好处

  财经国家周刊报道 纷繁复杂的北极油气资源争夺战再度升温。

  2011年1月,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与英国石油公司(BP)将联手开发俄罗斯位于北极大陆油气区块的消息引发了各界的关注。

  作为战略联盟的一部分,Rosneft与BP将签订换股协议,BP以5%股份与Rosneft 9.5%的股份进行互换。根据BP的市值估算,BP公司将向Rosneft发行的股票价值约为78亿美元。

  不过,这一决议仍然存在变数。1月29日,BP在俄罗斯的合资公司TNK-BP的俄罗斯股东代表方AAR公司反对BP与Rosneft的换股协议。AAR公司的人士表示,BP与Rosneft的合作违反了AAR与BP的股东协议,该协议规定BP在俄罗斯进行任何新协议前,都需要征询其结盟伙伴的同意。

  “可能会有局部协议的调整,但大的战略BP还是会坚持。”中国一位石油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BP在海洋油气开发中有技术优势,这也是俄罗斯需要的。”

  BP北极战略

  墨西哥湾事故后,BP开始转而进入北极的战略规划。中国石油基金论坛研究员冯跃威认为,在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中,BP栽了一个大跟头,巨额的罚款、赔偿下公司的年利润被严重削薄。在美国政府和环保主义者压力下,BP短期内要想在墨西哥湾区域再有大的斩获可能性已经不大。

  “BP要想寻找新的油气储量接续区和能够引起投资者兴趣的利润增长点,必须扩展全球业务,去别人做不了的区域开拓新业务。俄罗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BP在海洋油气开发中确实有很强技术优势,另外和俄罗斯的油气公司在很早之前就有过成功合作。”冯跃威进一步表示。

  BP与Rosneft合作开采区域总面积约为12.5万平方公里,位于北纬70°以北的北极圈内。2010年,Rosneft取得了上述区块的开发许可证。BP对外发布消息称:该区域极具勘探前景。“无论面积还是勘探前景,此区域堪比英国北海。”

  有环保主义者提出,随着各国对北极圈内油气资源争夺的白热化,该地区面临的环境污染风险也在逐步加剧。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开采活动,一旦发生类似于BP墨西哥湾的漏油事故,北极地区将面临着灾难性的环境破坏。

  谁的后院?

  但BP与Rosneft的做法,得到了俄罗斯政府的“力挺”。俄总理普京表示,政府支持两家公司的交易,将为这两家公司共同开发北极大陆架在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Rosneft宣称,预计2015年将在合作区块开始钻井作业,未来还将引进更多的跨国石油公司合作开采北极油气。

  俄罗斯与BP北极油气开发战略同盟的建立,在国际社会迅速引起了强烈反响。面对俄罗斯争抢北极油气的先行一步,美国方面首先表达了不同意见。部分美国政客借口称,该交易可能会对美国安全问题造成威胁,要求相关部门对该交易展开调查和分析。

  “对北极地区的土地和资源,国际社会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界定,主权归谁所有、资源如何分配,国际社会的分歧很大。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邻近北极的国家,都曾声称对北极地区拥有主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丰告诉记者。

  早在1907年,加拿大就对北极提出了领土诉求。此后的一个世纪中,国际社会对北极的争夺在不断升温。以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挪威五个北冰洋沿岸国家最为活跃,北极地区被它们视着为“后院”,多国争相以各种方式宣示主权和圈占资源。

  2007年,对北极争夺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当年8月2日,俄罗斯科考队乘坐深海潜水器,在北冰洋北极点下4261米深海海床底部插上了一面一米高的特制俄罗斯国旗;四天后,美国在西雅图港起锚一艘重型破冰船,开赴北冰洋“科考”;8月12日,丹麦同样派出了一支科考队前往北冰洋。

  “北极地区有很强的地缘战略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航道并且资源丰富。在北极争夺中,北冰洋沿岸的国家在地理和资源占用上有很大优势。相关国际法的缺失,其他国家也很难找到确定的理由来制止它们的圈地行为。”朱丰表示。

  得到地质学家公认的预测认为,北极地区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一项比较乐观的估计认为,北极潜在可开采天然气储量接近80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天然气储量的45%;潜在可采原油储量在1000到2000亿桶之间。随着全球油气资源日益开发殆尽,北极争夺战将会更加激烈。

  中国机会渺茫

  在这场你争我抢的北极油气资源争夺战中,中国一直像个“局外人”。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北冰洋是沿海国管辖海域之外的海洋,是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海。公海的海底为“国际海底区域”,其资源属于“人类共同继承的遗产”。不论是沿海国还是内陆国,都享有对“国际海底区域”及资源的权利,而中国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之一。

  根据另外一个有关北极的国际条约(1925年生效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北极地区不得用于战争目的,缔约国国民有权自由进入,并在遵守当地法律的条件下平等从事海洋、工业、矿业和商业等活动。而中国也是41个缔约国之一,按理也享有相关权益。

  但是,目前来看这些所谓的权益对中国来讲实现起来并不现实。即使是在很快即将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的油气资源上,中国很难找到分享利益的切入点。

  “截止目前,中国政府并没有拿出一个明确的政策和态度出来。”朱丰告诉记者。虽然中国难以现实性分享到北极油气开发带来的好处,却可能是这场盛宴中潜在的受害者之一。开发北极油气资源,环境必将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如果环保做得不到位,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

  “北极油气开发难度很大,既要具有深海油气开发的技术,还要经受住低温极寒条件的考验。中国的石油企业在技术储备和装备研制上都还不过关,海洋油气开发核心技术的落后是关键问题。中国企业,最多可以有一些劳务输出和低端设备的出口机会。”冯跃威表示。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