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日化巨头下月初集体涨价 涨幅在5%-15%之间

   2011-03-23 重庆晚报重庆晚报

57

核心提示:  下月初开始,市民购买洗涤类日化用品要多掏腰包了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四大日化品牌将对洗衣粉

  下月初开始,市民购买洗涤类日化用品要多掏腰包了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四大日化品牌将对洗衣粉、洗衣液、洗洁精、沐浴露、洗发水等洗涤类日化用品集体涨价,涨幅为5%~15%。目前我市众多大型超市和商场已接到了厂方通知。

  业内人士称,继年初护肤品和化妆品提价后,多个日化品牌再次集体酝酿涨价,将掀起近三年来日化行业最大规模的涨价潮。

  洗涤类日化品

  下月集体调价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从重百、永辉、中百仓储、家乐福等市内大型连锁超市和部分批发商获悉,日化用品将陆续涨价,包括洗衣粉、洗衣液、洗洁精、香皂、沐浴露、洗发水等,涉及大多知名品牌。

  在重百超市解放碑店,各种品牌的日用品目前的价格还没有上调。超市营业员称,这些价格从去年执行到现在,一直未作过任何调整。这种情况在重庆晚报记者在观音桥大融城重百超市、观音桥世纪新都超市、新世纪解放碑超市店、永辉超市较场口店、中百仓储南岸区万寿路店等卖场得到了证实。

  不少卖场表示,虽然现在价格没有调整,但他们已经接到了有关厂家的涨价通知。重百、中百仓储、永辉、家乐福等超市有关负责人证实,已接到了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等多个生产商的涨价通知,有的是口头,有的是书面,涉及飘柔、力士、夏士莲、澳雪、立白、樱雪、六神、雕牌等大部分洗涤类日化品牌。

  涨幅为5%~15%

  下月初开始执行

  据悉,目前在中国的洗涤用品市场,宝洁、联合利华、立白和纳爱斯四大巨头,几乎占据了全国八成以上的市场。据市内各大卖场相关负责人透露,按生产商通知,此次涨价幅度达到了5%~10%,调价从下月初开始。

  这几大品牌的集体涨价,会不会影响销售?

  解放碑一大型超市营业员给重庆晚报记者算了一笔账,纳爱斯的雕牌洗衣粉2600g的售价从16.5元/袋涨至18.5元,超能洗衣皂260g的单价从4.7元涨至5.4元,立白金桔洗洁精1.5公斤的单价从10.2元涨至11.5元,这三个品种,一般买一种一个3口之家至少可以用一个月,涨价后,一个月一共才多支出4元,对生活开支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对洗涤用品涨价潮,一些市民也表示影响不大。家住渝中区临江门怡景大厦B栋的姚远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我前两天就从在超市工作的亲戚处得知日化用品涨价的消息,尽管涨了,也多花不了多少钱。”他说,自己一家5口,买一瓶400ml的洗发水,至少要用三个月,买一袋1550g的洗衣粉,也至少要用一个月,不会影响生活。

  涨价主要原因

  原料价格上涨

  四大洗涤用品巨头为什么在同一时间一起涨价?面对重庆晚报记者的这个问题,各大生产商避而不谈。不过,据国内有关媒体报道,原料价格上涨是主要原因。

  针对本次涨价,联合利华中国区副总裁曾锡文对媒体称:“日化行业所用的原料大部分是石油的副产品,目前国际油价已从去年的50美元涨到了现在的100美元,洗涤用品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价格已涨了六成,塑料包装也涨了六七成,肥皂等产品要用的植物油价格也涨了五成以上。无机类原料涨幅在40%到50%。”国内油价上涨还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另外,今年外资企业都要享受国民待遇,税收增加了两项,以洗发水为例,增加了1.2%左右的税率。

  曾锡文说,这些都直接导致产品成本的增加。“不过,日化行业是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如果我们涨价了,竞争对手却没有跟进,那惨的肯定是我们。因此,我们此次的平均涨幅没有超过10%。而且未来也不排除成本继续上涨而导致我们继续涨价。我们不是第一家涨的,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立白集团新闻发言人许晓东也曾向媒体表示,具体的产品涨价情况他不太清楚,但是原因肯定是原料价格上涨。

  集体涨价

  是巧合还是密谋

  日化巨头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同时下发调价通知书,而涨价的时间也都在4月前后。据悉,目前在中国的洗涤用品市场,宝洁、联合利华、立白和纳爱斯四大巨头,几乎占据了全国八成以上的市场。此前由于竞争激烈,大家都按兵不动,此次却集体提价,联想起本月西班牙给宝洁、欧莱雅等八家企业因涉嫌垄断而开出的5000万欧元的巨额罚单事件,多少让消费者对此次的集体涨价心存怀疑。这到底是巧合还是巨头们的密谋?

  日化专家冯建军表示,应该是巧合,或者说是一家涨了之后,其他企业选择跟进,但是密谋之说不大可能。“尤其是宝洁和联合利华,这两家中国市场上的死对头更不可能。”冯建军称。他还表示,日化企业其实有很多种办法来化解涨价,其中很有用的办法就是推出新品,但是现在大家都选择涨价,说明对于成本压力的容忍已达到极限。

  也有厂家表示,“价格一直是非常敏感的话题,也是今年"两会"的焦点,谁在那时候涨价很可能就成为众矢之的。现在"两会"过去了,"3·15"消费者权益日也过去了,社会对热门话题的关注度降低,企业就趁这个机会涨价了。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