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市场:危机下的生机

   2011-04-11 中国石油报熊倩

48

核心提示:由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与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

  由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与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2010年度)发布以来,受到国内外同行业的普遍关注。《蓝皮书》中关于2011年油气产业走势、石油公司面临的竞争格局等问题的分析被广泛热议。2011年中国油气产业到底将何去何从?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会长胡文瑞指出,从短期来看,全球经济复苏速度,中东、利比亚局势等外部环境,以及国内油气产业政策等内部环境是影响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经济稳健复苏促使油气需求稳步增长

  胡文瑞认为,油气发展走势主要取决于经济复苏态势。2011年,中国经济还将稳健发展,油气产业发展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石油生产将稳步小幅增长,天然气生产继续加快增长速度。在国家能源政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环境和节能减排目标约束下,石油消费需求增速将有所放缓,天然气消费需求仍将保持旺盛增长。

  《蓝皮书》预计,2011年中国国内石油需求增速有所下降,全年石油需求量为4.83亿吨,增长6.2%。原油产量将稳步小幅增长,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继续增长,预计新增能力达到2450万吨/年。经过前两年销售量井喷式增长后,汽车产销增速将逐渐回落,考虑到单车油耗下降和城市治堵措施等因素,汽油消费增幅将有所减缓。“十二五”期间,民用航空建设步伐将加快,航空煤油消费仍将较快增长。受工农业生产、基建和物流运输业的拉动,柴油消费也将保持平稳增长。

  2011年,随着地区性输气管网建设的加快,城乡居民用能结构不断改善,天然气消费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消费量有望达到1300亿立方米,比2010年增长约20%。天然气消费区域将进一步扩大,产地及周边、环渤海、长三角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将成为最主要的消费区域,消费结构继续向多元化发展。《蓝皮书》预计,天然气产量达到1100亿立方米至1300亿立方米,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都在千亿立方米以上的国家。

  民营资本注入使石油市场竞争格局更加复杂

  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中国油气市场的逐步开放,中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以欧美大公司为主,日本、韩国等地区的外资企业,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开发力度。国外油气公司与中国油气企业的合资合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合作越来越密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其他国有企业和民营石油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业务范围越来越大。国务院2010年5月13日发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油气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与国有石油企业合作开展油气勘探开发。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这让油气勘探开发、储运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

  胡文瑞介绍,其他国有企业和民营公司已经在中国国内外油气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油气市场对外资和民营资本开放程度的扩大,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石油公司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公司并购与重组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包括大企业并购小企业、国有和外资企业并购民营企业,以及企业之间的重组整合与合资合作。

  国际石油市场的动荡不会影响我国对外合作

  进入2011年,由于非洲地区一些国家的政局动荡和受日本大地震的影响,国际油价起伏不定,尤其在最近一个时期,国际油价更是连连打破两年多来的纪录。石油市场的巨幅波动势必对石油公司的经营决策产生影响。胡文瑞认为,这不仅不会影响我国石油公司的对外合作,而且为合作提供了历史性的有利机遇。

  近几年,无论是国家石油公司,还是跨国石油公司,都在根据世界油气市场的变化,探讨新的投资方式。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单一的资源开发投资向多渠道一体化经营转变,二是从单纯的劳务输出向全方位油气工程技术服务转变,三是从单独承担作业方式向优势互补型的联合作业方式转变。国际合作已开始呈现出更广泛的内容、更多样的形式。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中国油气产业都已经进入国际能源竞合体系之中。因为中国的油气缺口问题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对未来世界油气平衡具有重要影响。西方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国家石油公司的竞争力,希望尽快将中国和印度纳入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能源体系之中。

  同时,油气资源国也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合作,a促进对外投资的多元化。因此,中国油气公司未来发展需要正确处理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资源国的合作关系,既要确保扩大对海外资源的控制力,又要改善与资源国的关系,减轻来自资源国和西方的政治压力。中国油气产业在拓展海外油气供应渠道的过程中,应把握原则,在全球能源竞争格局和区域能源竞合大势中“避风就势,联合抗衡”。这将有助于中国在世界油气地缘封锁中成功突围和实现油气供应多元化,在游戏规则角力中逐步提升中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