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游非食品价格传导,输入性通胀压力逐步显现
4月2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6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112.29美元,从金融危机期间最低点36美元,两年多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涨了三倍。 4月7日,国家发改委年内再度上调汽柴油价格,大城市油价悄然进入8元时代。“长远看,低油价时代一去不返,高油价时代已然来临。”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曹龙对记者说,全球经济复苏需求回升、流动性过剩和近期中东局势持续动荡等,导致油价高企。素有“经济血液”之称的石油,既是能源也是化工原料,油价上调的连锁反应波及到生产和服务整个领域,石油衍生品化工、纺织、塑料、化肥农药等价格被推高。我省去年CPI涨幅低于全国0.2个百分点,得益于食品价格涨幅低,非食品价格涨幅却高于全国。“如果油价持续震荡上行,将助力非食品价格上涨,我省二季度面临的通胀形势会更严峻。 ”
就我省而言,居民收入的增加带动了城乡居民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据统计,去年我省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汽车、家用电器等商品价格均有上涨。这说明,我省石油消费品增速很快。对比2006年和2010年全国CPI权数构成看出,调整后的权数中食品类权重下降,非食品类权重相应上升。因此,高油价将有可能会导致非食品价格涨幅继续快于全国。
面对国际油价高企带来的物价压力,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认为,稳定物价总水平必须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做好成品油、液化气以及粮食、食用植物油、猪肉、蔬菜等重要商品的供应和价格稳定;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专家建议,消化高油价带来的压力还可以尝试财税补贴、动用成品油储备、利用期货市场交易等办法。
汽车消费增速放缓,新能源汽车带来发展契机
持续高涨的油价,对汽车行业影响不言而喻。
省汽车行业协会会长梁华平告诉记者,汽车行业是用油大户,2009年底国内汽车保有量为6200万辆,当年耗油14380万吨,占全国油耗总量的63.2%。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5%,按照现在汽车产量增速,到202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70%。汽车产业的发展,将更加受制于国际油价的波动。
对油价变动最敏感的,还是私家车消费者。 “买车不难,养车难。 1.6L排量的车,按百公里油耗8升、每月跑2000公里计算,和2008年比,每月多付近四百元。”合肥市民赵晓芸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高油价一方面使车型结构将偏向节油型、小排量发展。”安徽大步车业总经理蒋天赐认为,另一方面一些消费者将会延缓购车计划,短期内汽车消费增速可能放缓。
过去五年,我省汽车产销量从40多万辆增长到120多万辆,已成为拥有两个汽车产品出口基地的汽车出口大省,形成围绕奇瑞、江淮、华菱为轴心的、以完全自主为特点的汽车产业集聚。而当前,购置税优惠、汽车下乡等优惠政策退出再加上油价高企,业内人士认为,车市进入调整期或不可避免。
汽车产业的带动性极强,汽车制造业每增加1元,可有效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2.64元的增值。梁华平认为,“高油价给调整汽车产业结构,引导形成新的消费观念,发展新能源汽车带来契机。 ”
目前,新能源汽车已有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汽车等在内的新能源轿车、客车产品。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推行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中,我省汽车企业有多款高效节能车型列入。新能源汽车在高油价时代,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高耗能行业受到挤压,倒逼机制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高油价对世界贸易格局和国际产业转移产生一些影响,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自身经济需求导向和国际市场密切相关。 ”省社科院城乡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吕连生认为。
高油价导致物流运输及原材料成本上涨,弱化了加工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像加工贸易等对物流成本很敏感的产业,可能会向原料地或消费市场转移。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工产业,有关联的下游产业链,以及其他重化工业,如以铁矿石为原料的钢铁产业、以各种金属材料为原料的产业,也存在类似动因。制造商或贸易商的运输成本上升,促进加工制造业转移和升级步伐加快。
比如我省支柱产业之一的石化行业,加工所需原油依靠省外调入,高油价将进一步加大企业运行成本,利润空间受挤压。“这除了成本较高外,还牵涉劳动力、产业链上能耗等问题。 ”吕连生说,这更昭示出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性。
从生存环境来讲,高油价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环境、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在能源价格震荡幅度较大时期,提高效率、节省人力成本,寻求替代化工原料且价格更低的新原料是许多企业的不二选择。这给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承接转移提供了机遇。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有望迅速发展,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有望得到优化。同时,占据产业链高端、重技术研发创新,对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等敏感度相对较小的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也会迎来发展良机。
当然,能源结构的调整无法一蹴而就。短期内,高油价可能使我省一些行业如煤炭行业受益。但长远看,必须解决能源浪费与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应当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下,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狠抓节能减排,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